铁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
    时间:2022-05-16来源:铁东区发展和改革局 点击:


    前  言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之后,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是实现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关键时期,也是铁东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辽宁省、鞍山市战略决策和部署,深入推进“三业协同发展”,加快建设“两城五区一带”的关键时期,是建设实力、诚信、活力、平安、美丽、幸福新铁东的重要机遇期。

    根据国家、辽宁省、鞍山市关于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编制建议、规划纲要及《中共鞍山市铁东区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紧密结合铁东实际,编制《鞍山市铁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本规划是落实国家和辽宁省、鞍山市第十四个五年规划的行动方案,是实现新常态下新发展的总体规划,是指导铁东未来发展、引导全区人民共建共享现代化铁东的行动纲领,对于铁东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城区具有重大意义。

     第一章  立足发展新起点,科学研判新形势

    一、“十三五”发展成就

    “十三五”时期,是铁东综合实力稳步提升、城区面貌变化显著、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也是全区人民克服困难、团结奋进、求真务实、开拓创新的五年。五年来,面对大变局大变革大事件的深刻影响,全区上下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批示指示精神和党中央决策部署,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的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在省市党委、政府和铁东区委的坚强领导下,坚持改革开放再出发、一张蓝图绘到底,勇于担当、克难攻坚、锐意进取,自觉适应、主动引领新常态,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区经济社会呈现平稳健康发展的良好态势,“十三五”主要目标任务较好完成,为“十四五”发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一)经济综合实力显著增强

    积极应对经济下行压力,全区经济规模和发展质量稳步提高。2020年,全区预计实现地区生产总值290亿元,比2015年增长36.1%,年均增长6.4%;地方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1.47亿元,比2015年增长33.4%,年均增长5.9%;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51688元,比2015年增加13017元,年均增长6%;面对疫情压力,2020年完成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2.4亿元,实现正增长;投资力度持续加大,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实现237亿元。 

    (二)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

    深入实施“三业协同发展”战略,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以万象汇、凯里亚德酒店为代表的大商场、大品牌陆续落户铁东,以盛文北方新生活、睿星π世界为代表的文化产业项目落地运营,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打造金融发展最优区,金融产业发展迅速,新引入平安银行股份有限公司鞍山分行、华泰人寿鞍山中心支公司、鞍山科技融资担保有限公司等12家金融机构,金融机构增至142家,基本形成业态完善、功能齐全的金融体系。创建铁东创意梦工坊,引进创新创业企业137家,累计孵化速远科技、磐石人工智能、泽诚能源装备等科技创新型企业10余家。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8家企业被认定为高新技术企业。获省级创新创业大赛奖项目4项。启动台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提升和大孤山红楼文化创意示范园区建设工程。引导发展网红经济、直播带货等新业态、新模式,打造新玛特、站前步行街等7处网红打卡地。2020年全区预计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35亿元,年均增长6.8%,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1%。

    (三)重大决策部署坚定落实

    立足新时代铁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聚焦中央和省市区委决策部署,打好打赢三大攻坚战。一是全力化解政府债务风险,通过做好债务展期、置换与清理相关工作,有效保障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二是坚决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区内原有贫困户全部稳定脱贫,对台安县5个乡镇11个贫困村、铁岭市昌图县及西藏那曲市巴青县雅安镇进行了定点帮扶。三是通过资金偿还、资产出让和以债抵债等方式,多措并举完成民营中小企业欠款偿还任务。四是全面完成中央巡视、中央宗教工作督查、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扫黑除恶等各项党中央决策部署反馈问题整改落实工作。五是全区21台20吨及以上燃煤供暖锅炉全部提标改造完毕,妥善解决了油烟和噪声污染等突出问题。六是完成全区“大棚房”、违建别墅清查、农村乱占耕地建房专项整治工作。七是贯彻落实“河长制”,完成河长集中巡河湖行动和河道“清四乱”专项行动工作任务。八是顺利完成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第四次全国经济普查、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登记阶段工作。

    (四)重大项目建设强力推进

    “十三五”期间,实施重点项目124个,总投资436.4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79个,总投资418.5亿元。重点实施了投资60亿元的富力城、投资15.6亿元的万熹城市广场、投资8亿元的1953月光小镇、投资3.5亿元的鞍山太平洋金融广场等一批投资超亿元项目。五年来全区累计引进外资4655万美元,引进域外资金63.19亿元,辽展集团朵朵童世界、深圳盈超集团1953月光小镇、上海锦江集团凯里亚德酒店、香港新伍餐集团中央厨房、丹麦弗瑞斯公司智慧供热系统等一批国内外知名企业投资项目落户铁东。

    (五)向上争取工作成效显著

    紧紧抓住国家出台的各项扶持政策, 努力向上争取资金支持,成功入围国家化解隐性债务风险试点城区资格。把抢抓东北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重大机遇作为铁东发展的有利契机,围绕保障性安居工程、城镇基础设施、老旧小区改造等重点领域,加大项目申报工作力度,五年来累计争取到位各类资金33.4亿元。大孤山独立工矿区成功申报国家试点,并被列入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名单,累计争取各类政策资金4.4亿元,实施了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避险安置三个类别10个项目,避险安置工程东泽首府项目安置居民1956户,为工矿区转型发展提供了必要的基础条件。

    (六)全面深化改革纵深发展

    大力推动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组建23个政府部门,132家事业单位整合为13个,15个街道优化为10个。实施区街财税体制改革,调动街道工作积极性。深入推进审批制度改革,518项政务服务事项集中进驻服务大厅,全力推进“一网通办”、“一门办理”、“一次办结”,实现了“五个百分百”。深化商事制度改革,“三证合一、一照一码”注册登记制度改革进展顺利。完成厂办大集体改革,7户企业、249名职工得到妥善安置。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构建区医院、区中医院与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紧密型医联体关系。不断完善环卫工作体系,实现环卫作业标准化、管理企业化、监督属地化、装备现代化。

    (七)生态人居环境不断改善

    以“三城”同创为抓手,不断加强精细化管理,扎实推进宜居城区建设,圆满完成创建文明城市70%以上的主战场任务。五年来累计投入1.9亿元,维修改造道路95万平方米,新增和恢复绿地28万平方米,全区绿化率达到35.15%。完成优优公园建设、烈士山公园改造和胜利广场音乐喷泉景观。对全区228个拆除的自行车场进行恢复。投资390万元实施旧堡街道、大孤山街道农村公路新改建工程。全区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垃圾定点定时收集率均达95%。加大大气污染防治力度,空气环境质量达标率由79.2%提高到82.5%。中央环境保护督察及“回头看”、辽宁省委、省政府生态环境保护督察转办案件156件全部办结。实施大孤山河垃圾清理及运粮河英泽湖清淤工程,确保全区无黑臭水体。制定《铁东区畜禽禁养区划定方案》,河道两侧划定了2.1平方公里禁养区。

    (八)历史遗留问题妥善解决

    实施73.2万平方米棚户区改造工程,完成长大花园、康宁花园等5个回迁小区和2个保障房小区建设任务,23184户居民喜迁新居,动迁居民安置历史遗留问题基本得到解决。率先在全市开展老旧小区改造工程,改造面积358.47万平方米,受益群众55541户。创新工作方法,为已售“办证难”商品房办理产权,解决了长期困扰明达等32个小区10800户居民不能办理产权的问题,工作经验得到广泛宣传推广。推进“三闲一烂”资产盘活,陆续盘活华润万象汇、太平洋金融广场等闲置楼宇50.38万平方米。完成湖南水厂、电讯四栋楼、影院社区等地块净地工作,净地面积8.8万平方米。

    (九)社会各项事业全面发展

    持续扩大就业,五年全区新增就业人数4732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年均3%,始终保持零就业家庭为零。解决拖欠农民工工资案件46件,追讨农民工工资1770.26万元,实现农民工工资案件按期结案率、偿还率达到两个100%。实现8890幸福驿站所有社区全覆盖,按照“4+2+X”模式,丰富幸福驿站服务功能。出台《关于全面促进优质均衡努力实现铁东教育高质量发展的实施意见》,学龄前儿童入园率100%,普惠性学位占比80%以上,建立“钢都小学”“二一九小学”教育集团,倾力打造九年一贯制新名校——鞍山市实验学校。办学条件明显改善,办学水平显著提升,中考成绩稳居全市第一,教育公平和质量全面均衡。建立居民健康档案41.5万份,适龄儿童计划免疫基础免疫接种率95%以上;基本医疗保险实现全覆盖,基本养老保险参保率90%以上。将日常卫生监管工作和疫情防控监督工作相结合,保障我区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和群众健康安全。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扎实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五大创建”,不断深化我们的节日、学雷锋志愿服务等实践活动,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二一九小学荣获首届全国文明校园称号,实现省文明城区九连冠,为鞍山荣获并蝉联全国文明城市荣誉做出了贡献。全区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9.1万平方米,创建了京剧、歌咏、曲艺3个省级以上群众文化活动基地。盛文北方新生活、睿星π世界被确定为国家AAA级景区。

    (十)社会治理能力完善提升

    建立健全国家安全工作机制,突出防范化解八大领域重大风险,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政治环境。全面完成社区网格和“一站四室”建设,打造高标准示范社区,获评辽宁省城乡社区治理创新实验示范单位。做实三级党群服务中心建设,打造“一社一品”特色服务。强化党建引领,充分发挥547个网格党支部作用,落实好精细化服务。97个社区(村)建立“评理说事点”,汇聚社情民意、调处矛盾纠纷。利用8890平台,受理群众诉求,群众满意率达到98%以上。完善“五级书记抓信访”制度,有效将信访问题化解基层。以“法律七进”活动为载体,大力推动全民普法、全程普法、精准普法。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案件攻坚、打伞破网和深挖整治工作取得重大成果,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加强平安创建,完成“雪亮工程”视联网建设,常态化开展矛盾纠纷集中排查化解,完善预防和减少非正常死亡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命案防范治理能力,铁东区连续多年被评为省平安建设先进区。安全生产始终处于总体受控状态,全区未发生较大安全生产事故。

      二、“十四五”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最为鲜明的时代特色就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历史交汇。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铁东振兴发展仍然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

    从国际看,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国际力量对比深刻调整,南起北落是大势所趋,东升西降难以逆转,和平与发展仍然是时代主题。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制度优势显著,继续发展具有多方面优势和条件。同时我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仍然突出,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仍然艰巨。

    从省内看,在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指引下,经过多年努力,辽宁在资源、产业、科教、人才、基础设施等方面形成了较强的支撑能力,积蓄了强劲的发展势能,具备了迈上高质量发展新台阶的有利条件。

    从市内看,鞍山与全省“一圈一带两区”区域关联,同时也处于“一圈一带”区域的边界,产业基础雄厚,具有省内最完备的产业体系和产业基础,处在加速经济结构调整的关键期,产业链供应链、加速动能转换面临新的机遇,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审视自身,铁东始终处于鞍山市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是辽宁省现代服务业集聚区、鞍山市的中央商务区,高度集聚全市乃至周边地区的人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全区服务业增加值占比在全省领先。教育、卫生、文体事业发展水平持续提升,社区管理水平稳步提高,城市环境质量有效改善,社会民生发展省市领先,荣获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全国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实验区、全国健康促进区等多项国家级荣誉。我区发展具有良好的基础,同时也要清醒地认识到铁东振兴发展还存在一些矛盾和问题,主要是市场化程度不高,营商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体制机制仍然不够完善,重点领域关键环节改革任务还很艰巨;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到位,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动能不够强劲;历史遗留问题还比较多,生态环保、民生保障、社会治理、安全生产等领域仍存在短板弱项;一些干部思想解放不够到位、干事创业激情不足。

    综合研判,“十四五”时期是我区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升城区综合实力的冲刺期,也是促进社会建设、全力改善民生的攻坚期。我们将深刻认识错综复杂的国际环境带来的新矛盾新挑战,深刻认识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深刻认识危和机并存、危中有机、危可转机,保持战略定力,善于化危为机,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充分调动全区广大干部群众的积极性,汇聚形成铁东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的磅礴力量,不断开创铁东现代化建设新局面。

    第二章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开启铁东未来新篇章

    一、“十四五”经济社会发展指导思想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积极融入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深入推进“两翼一体化”经济发展战略,深化城市活力建设,构建“三个互动体系”,打造办事方便、法治良好、成本竞争力强、生态宜居的营商环境,不断提高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全面提升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实现经济行稳致远、社会安定和谐,开启全面建设“鞍山首善之区”新征程。

    二、“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原则

    未来五年,要把新发展理念落实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坚持以下发展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坚持和完善党领导经济社会发展的体制机制,不断提高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能力和水平,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共同富裕方向,促进社会公平,增进民生福祉,不断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构建新发展格局,切实转变发展方式,推动质量变革、效率变革、动力变革,实现更高质量、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更为安全的发展。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坚定不移推进改革,坚定不移扩大开放,加强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破除体制机制障碍,提高资源配置效率,持续增强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加强前瞻性思考、全局性谋划、战略性布局、整体性推进,紧紧围绕“两城五区一带”空间发展布局,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实现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三、“十四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目标

    锚定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综合考虑铁东发展的阶段性特征和未来发展的支撑条件,率先破解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通过五年努力,到2025年,全面深化改革取得重大突破,构建起系统完备、科学规范、运转高效的制度体系。数字铁东、智造强区建设取得显著成效,“商贸繁荣、文化先进、教育优质、环境舒适、服务完善、社会和谐”成为铁东名片,打造全省领先的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新兴产业示范区,辽中南城市群金融中心、文旅休闲目的地,基本建成实力、诚信、活力、平安、美丽、幸福新铁东。今后五年经济社会发展要努力实现以下主要目标。

    ——发展质量更高。经济保持持续平稳健康发展,全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6%左右,服务业增加值年均增长 6.5%,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5%,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5%,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达到300亿元以上,全区综合实力和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高,现代产业体系基本形成。

    ——产业结构更优。“商贸、金融、健康、文创、旅游、数字”六大产业成为铁东的主导产业,实现差异化集聚、均衡化发展,服务业集聚区建设走在全省前列。数字经济取得实质性进展,以高端智能制造、高端装备、物联网等产业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集聚区初显规模。创业创新体制机制进一步完善,信息化和服务业融合发展水平显著提高,基本完成智慧城区建设,区域创新能力位居省、市前列。“十四五”期间,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数字经济增加值年均增长10%以上。

    ——生态环境更美。城市有机更新持续深入,现代化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城区绿地面积五年新增25万平方米,人居环境达到省内领先水平。城区精细化、智能化管理能力不断提高,综合承载能力明显增强,服务功能接近国内一流城市中心城区水平。实施全防全控的新型污染防控体系,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进一步提高,万元GDP综合能耗及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完成省市下达目标。水、大气、土壤等生态环境持续改善,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达标天数年均在300天以上。

    ——治理水平更强。民主法治建设取得新进展,基本建成法治高效的服务型政府,社会组织更有活力,人民权益得到切实保障,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加快提升。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实现重大突破,营商环境实现全省最优。“平安铁东”建设取得新成效,群众安全感继续保持全市前列。

    ——人民生活更好。努力实现充分就业,就业质量稳步提升,“十四五”期间,新增就业和实现失业人员再就业3万人以上。民生投入进一步加大、保障更加精准完善,生活配套设施更加健全,养老、教育、卫生、文体设施标准化建设基本完成。公共服务均衡优质水平显著提高,居民的富裕水平、舒适程度和幸福感明显提升。

    四、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

    展望二〇三五年,铁东将基本实现高水平现代化,实现新时代全面振兴全方位振兴。经济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建成现代化经济体系;基本实现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成更高水平的法治铁东、平安铁东;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建成文化强区、体育强区、健康铁东,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全面协调发展,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高度;共同富裕率先取得实质性重大进展,中等收入群体显著扩大,建成现代化公共服务体系,安全保障体系不断健全,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格局更加完善;基本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生态环境质量、资源能源集约利用处于省内领先、国内先进水平;全面从严治党持续深入推进,清廉铁东全面建成,政治生态风清气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充分彰显。

    第三章 坚持创新驱动发展,全面提升核心竞争力

    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完善体制机制创新,加大创新人才扶持力度,发挥企业技术创新主体作用,构建服务高效、全社会热情参与的创新创业环境,充分激发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活力。

    一、激发企业科技创新动力

    鼓励企业推进产品、品牌、商业模式和管理创新,培育一批创新型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科技型企业。支持企业建设研究院、研发中心、技术中心,联合国内外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开展产学研合作,加速推动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主动对接并积极引进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知名科研机构,带动相关中小企业和关联产业集聚发展。“十四五”期间,培育高新技术企业5家,培育销售收入在千万元以上科技小巨人企业10家;新增国家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1家,省科技型中小企业10家。

    二、强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

    依托创意梦工坊、金融企业孵化园、都市工业园及总部经济园,完善工商、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商务配套服务,构建“预孵化+孵化器+加速器+产业园”接力式孵化与培育体系,加快科技型小微企业、科技小巨人企业培育,大力发展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空间,促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打造省内一流“双创”高地。规划建设1个专业化、精品化众创空间或孵化器,引入创业团队5个,引入创业企业50家。

    三、打造人才集聚高地

    深化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改革,建设更有竞争力的人才制度体系,全面提升人才公共服务能级。贯彻落实“钢都英才计划”“人才新政36条”,重点关注鞍山两所高校人才、鞍山籍在外优秀人才、全球创新创业领军人才招引,吸引国内外一流战略科技人才、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在铁东创业。加快形成更具竞争力的人才集聚制度,健全创新激励和保障机制,重点突破人才竞争、流动等方面的制度瓶颈,不断优化引才、留才、育才软硬件环境。坚持引进与培养两手抓,围绕商贸、金融、健康、文创、旅游、数字等产业,着力培养一批创新型领军人才和高层次管理人才。“十四五”期间,力争引进培养高层次人才100名以上。

    四、开展质量提升行动

    深入推进产品质量、建设工程质量、服务质量和环境质量提升工程,制定《铁东区餐饮业质量提升实施方案》,充分发挥“标准化+”效应,鼓励宾馆、酒店和珠宝首饰等服务业制定行业标准,打造具有铁东特色的质量管理体系。以实施品牌发展战略为落脚点,鼓励和引导企业打造企业自主知识产权和知名品牌,增强创牌意识,提高品牌经营能力,培育打造一批服务类驰(著)名商标名牌、中华老字号和示范企业。加快公共服务标准化体系建设,推广放大示范效应,建立新兴领域标准体系,高水平建设“质量强区”。

    第四章 全面深化改革,持续优化营商环境

    深入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深化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加强改革举措系统集成、协同高效,促进活力和秩序有机统一。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不断提升政府服务能力,加快形成市场有效、政府有为、企业有利、群众受益的体制机制新优势。

    一、深化“放管服”改革

    以“放管服”为指引着力推动新一轮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建立决策、审批、服务、监管既相互制约又协调有效的审批服务体系。努力构建政务服务新体系,“只进一扇门”“最多跑一次”,实现全区政务服务规范运行、政务服务事项集成办理、政务服务方式标准统一、政务服务能力全面提升。推动铁东政务服务现代化和信息化,加快融入全国一体化在线政务服务平台,实现政务服务事项“全城通办”“异地可办”“一网通办”,进一步提高网上办事比率,增强企业和群众获得感。严格落实《关于加强营商环境建设的“十条禁令”》,建立健全营商环境投诉受理和快速反应机制,坚决消除各类隐性障碍和“潜规则”,努力打造审批环节最少、办事效率最高、行政成本最低、经济环境最优的投资洼地。

    二、着力建设社会信用体系

    以鞍山打造全国信用示范城市为契机,深入推进“信用铁东”建设,不断完善我区社会信用制度体系。加强诚信政府建设,落实好国家、省市关于建设诚信政府的决定,加大对政府失信行为整治力度,建立预防和解决政府失信问题长效机制。积极与省、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对接,实现涵盖政府、企业、个人等各类主体的征信信息共享和应用,真正实现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加快建成守法诚信褒奖机制和违法失信惩戒机制,完善公平竞争环境,构建新型政商关系,引导企业依法经营、诚信经营,营造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坚决依法依规实施市场和行业禁入措施,依法追究违法失信责任,用法律约束行政行为、规范政务服务、引导市场主体,探索建立信用修复机制,着力构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营商环境。

    三、全面提高政府服务水平

    坚持依法治区,把法治政府建设作为重点任务和主体工程,严格规范重大行政决策制定和执行,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和行政权力,推进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构建职责明确、依法行政的政府治理体系。推进政府政务公开,以公开促落实、促规范、促服务。增强主动服务意识,顺应市场主体需求,切实帮助市场主体解决实际问题。强化对行政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完善纠错问责机制,形成有效的权力运行制约和监督机制,确保一切审批、监管、服务行为都在法律框架下开展。加快预算管理制度、政府债务举债管理模式、财政管理体制改革,压缩行政成本,提高财政资金效益,建设节约型政府。

    四、支持非公有制经济高质量发展

    健全支持民营经济、外商投资企业发展的市场、政策、法治和社会环境,充分激发非公有制经济活力和创造力。进一步放宽民营企业市场准入,切实降低企业生产经营成本,依法平等保护民营企业产权和企业家权益。鼓励引导民营企业加快转型升级,加快推动民营经济实现新飞跃。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加强企业家队伍建设,促进非公有制经济健康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人士健康成长。

    五、深化国资国企改革

    把党的领导融入公司治理各环节,保证党和国家大政方针、重大部署在国有企业得到坚决贯彻执行。落实好《铁东区国有企业改革方案》,积极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放大国有资产功能,健全归属清晰、权责明确、保护严格、流转顺畅的现代产权制度,提高国有资产竞争力。健全国有资产监管体系,建立完善国有资产运营管理平台和投融资平台,推动政企分开、政资分开,优化配置零、小、散国有资产,提升国有资产运营效益。整合区属壳企业资源,通过兼并重组、债务重组乃至破产清算实现市场出清。在清理僵尸企业、壳企业过程中加强资产盘活和职工安置工作,不断增强国有经济活力、控制力、影响力和抗风险能力。

    六、继续做好公立医院改革

    在市级组建4个城区医联体的基础上,不断完善我区内部分工协作、上下联动机制。分别从规范管理和开展人员转隶、资产清查、融资偿债、处置资产、信访稳定、目标考核等方面,依法依规、有条不紊地开展工作。依据铁东区属公立医院改革有效实施,积极探索构建紧密型医联体建设,有效推进我区医联体建设和发展。

    第五章 实施“三个互动”工程,引领体制机制创新

    深入落实市委十二届九次全会部署,认真贯彻区委《与企业互动工作方案(试行)》《与群众互动工作方案(试行)》《与基层互动工作方案(试行)》,坚持以党建引领体制机制创新,打造全员参与、全社会动员、全方位落实的大互动工作格局,全面构建“三个互动体系”,切实提高政务服务水平,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一流营商环境,调动群众积极性和创造性,凝聚铁东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合力。

    一、构建与群众互动体系

    全区党员干部深入群众开展走访调研。大力发展基于“8890幸福驿站”的社区经济,以社区(村)为单位,整合闲置资产、完善市场化运作。发挥基层社会治理网格员和志愿者队伍作用,实现办理群众诉求与便民服务、网格化管理的互联互动、深度融合。建立党政“一把手”带头办理群众诉求制度,上下联动处置应急诉求。

    二、构建与企业互动体系

    对企业实行稳定长效帮扶,打通服务企业“最后一公里”。推动“春风行动”六个工程常态化。强化领导干部包保企业责任制度,落实领导干部到企业现场办公制度,建立现场办公会议制度,完善企业信息员制度。促进企业之间互动交流,定期举办银企对接会、税企对接会、产业链供应链对接会。加强与国内500强企业、国内外重点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为企业互动提供技术支撑。与驻鞍中省直企业加强高层互动、交流合作。引导地方企业与中省直企业开展股权多元化改革。推动市域内生产要素融通整合,加速产业链、供应链、创新链板块建设。对标先进地区深化“放管服”改革。

    三、构建与基层互动体系

    完善党员领导干部联系党支部制度,建立支部书记通信员制度。开展领导干部包保基层联系点制度。建立区直部门人员驻街制度。扎实开展“党团活动日”“在职党员进社区”等活动,落实将党支部或党小组建在网格上。帮助基层解决发展难题,着力减轻基层负担,克服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等问题。

    四、完善发展社区经济

    整合社区资源,组织利益链条上各个要素向社区集聚,将社区资源有效整合、有机融合,产生活力型生长、效益型成长的经济形态。坚持市场化运行,充分调动社区干部积极性,通过标准化管理、系统化经营、一体化服务,形成覆盖城区的民生幸福工程。合理设置经营业态,满足群众个性化需求,实现线上线下互通,提升公共服务质量和水平,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在已建成的“8890幸福驿站”基础上,进一步提高“8890幸福驿站”盈利能力,把8890幸福驿站打造成统一模式、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线下综合商业体。

    第六章 优化空间布局,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坚持产城融合理念,立足“两城五区一带”空间框架,全力推动“三业协同发展”,形成产业、生态、人文、生活深度融合,着力完善区域功能、优化产业布局,深化城市活力,在产城互动中实现产业发展和城市形态的现代化。

    一、做强中央商务区

    以整合现有资源为主线,优化商贸布局,构建规模适度、布局合理、层次分明、业态先进的现代商贸流通体系,扶持大商新玛特、万象汇、百盛等现有商贸企业持续做大做强。坚持错位竞争,差异化发展,加快引进国内外知名品牌和优势经营企业,推动商业中心集聚化、特色化、商务化,重点推进万熹城市广场10万平方米商业中心盘活、红星美凯龙与上海城共同建设8万平方米爱琴海购物中心等一批投资超亿元项目。

    加快餐饮业结构调整,满足多元化需求,提升服务水平。鼓励现有餐饮企业转变发展理念,支持培育罗浮宫等大型餐饮企业成为集种养、加工、物流配送、餐饮服务于一体的企业集团,实现从田间到餐桌一体化、全产业链发展。以满足群众新型需求为出发点,引进具有地域性、民族性、历史性的特色餐饮。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突出餐饮与旅游、休闲、文化的紧密结合,引进国内外知名餐饮企业,重点打造瀛海金街、明达欢乐夜市等特色街区,规划建设一处集餐饮、酒吧、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餐饮一条街”,提升我区餐饮业整体发展水平。

    以满足顾客需求为导向,全面提升住宿业服务质量,推动住宿业转型升级。以建设星级酒店为带动,加快发展高档餐饮服务,引进在经营规模和效益方面位居行业前列、竞争优势明显、品牌影响力强、经营网络覆盖面广的住宿企业集团来铁东发展,建设1-2处五星级酒店,全面提升铁东住宿业服务水平和竞争力。

    强化文化对产品服务增值和文娱消费体验的支撑功能,推动产业专业化、高端化、国际化发展。依托创意梦工坊,完善工商、金融、法律、知识产权等商务配套服务,加快文化创意企业培育,促进创新与创业相结合、线上与线下相结合、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以台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和提升为核心,加强历史建筑保护性改造,完善街区绿化,提升商业、商务、休闲、文化等综合服务功能,营造时尚化休闲氛围,打造闹市中独具优美风景和凸显繁华时尚的历史街区,使其成为时尚人士和海内外游客的重要汇聚地、旅游打卡地。

    培育旅游新增长点,推动旅游服务向观光、休闲、娱乐并重转变,提升旅游文化内涵和附加值,满足高品质、多样化、多层次旅游需求。从增强城市文化影响力入手,支持盛文·北方新生活、睿星π世界国家3A级景区创新升级,引导现有大型商场、城市文化综合体和新建商业设施,植入“钢铁文化”等元素,讲好“鞍山故事”,留住城市记忆,打造一批有较高知名度和美誉度的旅游休闲打卡地。依托“畅游鞍山”平台,深挖铁东旅游特色,加强与周边县(市)区资源优化整合,打造二一九公园经济圈,拓展“鞍钢博物馆+台町+东山+睿星π世界”等文化旅游线路,延伸产业链,厚植品牌优势,推进“吃、住、行、游、购、娱”同步协调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依托三大运营商,充分利用5G基站,推广5G技术应用,以“智慧铁东”为抓手,加快建设公共服务体系和云计算中心,以服务需求引导云计算和大数据产业健康发展,在公共服务、城市管理等领域开展示范应用。加快推进智慧应用,将大数据技术植入现代商贸、金融、文化创意等领域,加快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医疗、智慧养老、智慧教育、智慧社区等公共服务领域智慧应用发展,培育一批物联网软件、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重点企业。引进华为云(鞍山)创新中心项目,为全市工业、服务业企业提供上云和云上服务,线上赋能、线下培训,指导市场营销及开拓,提升企业运营效能。

    推进人力资源产业服务创新,鼓励差异化发展,大力开发能够满足不同层次、不同群体需求的各类人力资源服务产品。依托人力资源产业园,规范发展人事代理、人才推荐、人员培训、劳务派遣等人力资源服务,鼓励发展人力资源服务外包、人力资源管理咨询、高级人才寻访、网络招聘等新型服务业态。继续引进发展行业性、专业性人力资源服务机构,建设产业人才信息平台。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集群,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以产业引导、政策扶持和环境营造为重点,多点布局,大力发展研发服务外包,培育专业化第三方研发机构,加快发展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服务,推进技术市场交易模式和机制创新,提升技术市场网络化、信息化、国际化水平。积极发展创新创业服务,培育创业服务业态,大力推广“孵化加创投”模式,为高成长企业做大做强提供资本、人才、市场。

    鼓励中介服务业专业化、规模化、网络化发展,加大品牌培育力度,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加快发展资产管理、兼并重组、财务顾问、后勤管理等企业管理服务,积极发展会计、审计、资产评估、认证认可、信用评估、经纪代理、市场调查等专业服务,加快发展融资租赁、经营性租赁,实现中介服务与城市建设、产业升级、创新驱动、消费促进等融合发展。

    坚持社会化教育和制度化教育并举,不断壮大服务供给主体,发展形式多样的教育培训服务,满足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相适应的人才培养和教育服务需求。支持教育培训领域国际合作,引进高端教育资源和创新运营模式,提升行业整体服务水平。加快教育培训信息化建设,鼓励社会教育机构根据市场需求开发数字教育资源,积极探索教育云服务解决方案,提供网络化教育服务。

    打造电子商务平台,完善配套金融、物流等支撑体系,引导电子商务企业拓展服务领域,发展网订店取、移动支付、智能配送、先行赔付等新型商业模式,鼓励传统商贸企业积极应用电子商务平台,实现线上线下业务互动发展,支持新玛特天狗网、大润发飞牛网线上线下融合,培育引进跨境电子商务创新化、规模化发展。

    积极拓展新兴消费。鼓励商贸与其他产业融合发展,创新消费模式与服务方式。加强商贸与文化、旅游深度融合,拓展体验消费。创新发展数字内容产品服务,全面提升智能终端产品供给能力,促进信息消费。积极推广满足老年人和儿童基本需求与深层次需求的服务模式与产品,发展老龄装备制造、老龄康养旅居、老龄消费等为老服务产业,壮大集素质拓展、兴趣活动、育儿、儿童游乐等多类型为一体的儿童服务产业。

    充分发挥中央商务区辐射带动作用,依托鞍山师范学院坐落铁东的优势,加快投资9.2亿元的师范学院改扩建工程建设,支持鞍山师范学院扩大招生规模,加大人才招引力度,建立文化产业集团和产学研基地,借助其人才和文化资源,促进文化创意与科技创新深度融合,积极发展新兴业态,打造一批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空间。到2025年,形成文化引领、技术先进、链条完整的铁东数字创意产业发展新格局。

    二、做优现代金融服务集聚区

    以金融发展最优区建设为重点,通过专业化运作,市场化运营,整合金融资源,汇聚金融要素,完善“一核三线多点”金融布局,基本形成整体实力雄厚、区域布局合理、组织体系健全、市场功能完善、产融结合紧密、行业发展协调、运行秩序稳定的金融产业发展格局,打造具有鞍山特色的区域金融中心。

    大力开展金融招商活动,引入银行、证券、保险及基金公司类金融机构,解决金融业态发展不平衡问题。引进培育会计、审计、法律、资产评估、信用评级、证券咨询等优质中介服务机构,培育发展一批规模化、专业化、品牌化金融中介服务机构向集团化方向发展。

    构建金融有效支持实体经济体制机制,更好发挥各类基金引领撬动作用,提升金融资本投资运营水平,强化对实体经济、科技创新、战略项目的金融保障。充分利用铁东区金融机构集聚优势,搭建银企线上线下交流对接平台,解决银企之间信息不对称问题,让金融行为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本源。

    出台相关政策,完善金融产业发展的财政税收等相关配套政策,加大对重点金融领域的扶持,支持铁东区域内法人金融机构做强做优,打造鞍山金融广场等金融类专业楼宇。制订实施金融人才专项工作计划,建立高素质金融人才库,加强专业人才引进,提高金融高端人才占比,打造我区金融高端人才培养基地。

    完善现代金融监管体系,提高金融监管透明度和法治化水平,切实维护金融秩序。持续组织金融论坛,营造金融发展氛围,提升铁东金融在业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到2025年,金融集聚区引进各类金融机构30家,新增金融业增加值30亿元,新增税收3亿元。

    三、做好四方台总部经济区

    充分利用好铁东的区位优势和资源优势,以“投资拉动、项目带动、创新驱动”为抓手,规划面积45万平方米,先期启动16万平方米,招商引进民营科技园区

    建设和运营的专业投资企业——上海恒盛智谷股份有限公司,按照“鞍山中小科创企业花园,中国民营科技园区典范”愿景,打造1座科技园、1个创新创业中心、1个人才聚集高地、300+中小科创企业落地平台。

    依托总部经济园的平台优势,把恒盛公司多年来形成的园区管理、技术、产业、招商等优势与铁东的区位、市场、人才、政策、资源、服务等优势相结合,推动培育、引进、整合更多科技含量高、形象口碑好、税收贡献大的中小企业,力争建成国内一流科技产业典范性的综合型科技产业社区。

    以总部办公、科技型企业为发展目标,以总部经济、科技型企业、生产性服务业、科技孵化加速等现代服务业为产业招商对象,重点围绕环保科技、绿色材料和行业节能降耗三大板块的 “大环保”产业为主导产业,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前沿的都市型、智慧型、综合型科技产业作为辅助产业。同时,积极融入鞍钢经济圈,通过产业间错位协同作用,推动主导产业快速形成聚集。

    建设科技研发中心、产品展示中心、创客大厦等都市工业楼宇, 配套开发建设星级酒店、购物商场、休闲娱乐设施和商居楼宇,建设成为以创新创业、新兴产业、智能制造、企业总部等重点板块为支撑,众多研发载体、创新平台为依托,集聚度高、特色鲜明、功能互补、协同发展的综合型产业园区,创领鞍山工业地产全面升级。园区正式运营后年实现产值20亿元,税收2亿元。

    四、做精都市工业园区

    以提升铁东综合竞争力,促进可持续发展为目标,集聚创新要素,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提高土地利用效率,规划32万平方米建设都市工业园区,推进与中电光谷合作,积极发展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铁东经济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以“智能智造”、“军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五大产业为核心,发展以个性化定制、网络协同开发、供应链电子商务为代表的智能制造新业态、新模式。率先引进投资3亿元的华宇电气有限公司机电设备制造项目,积极推动投资1亿元的丹麦弗瑞斯智慧供热有限公司热平衡机组等一批项目入驻。形成集生产空间、研发办公、企业孵化等于一体的新型都市工业园,成为“招商的热土、项目的高地、产业的平台、安商的家园”,到2025年,园区年实现产值30亿元,税收3亿元。

    五、做大大孤山文创康养区

    坚持以城市活力建设为牵引,以新项目为依托,按照“基础完善谋发展、环境改善促转型”的总体思路,综合整治和恢复自然生态环境,满足居民与游客全方位体验需求。

    树立大健康理念,倡导全民健身运动,加快完善运动休闲设施建设,建设体育特色小镇,推动医疗卫生和体育文化相结合,打造体育服务综合体。加快推进由衡业集团投资46亿元建设的占地面积41万平方米、建筑面积55万平方米中国(鞍山)篮球训练基地及生态体育小镇、辽宁弘通商业发展有限公司投资1亿元的全民健身体育公园等一批项目建设。

    利用大孤山棚改腾出的土地空间,以钢铁文化为主题,以文化创意产业、旅游休闲产业为重点,形成文创+旅游的双轮驱动模式,规划建设钢都1953文旅小镇。小镇建成后,引入文创企业30家以上,带动就业近1万人,实现每年旅游人口100万人次。

    依托玉皇山地区良好的生态环境,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拟与万科集团等企业合作,投资60亿元,建设占地面积10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120万平方米的玉皇山康养中心,构建中高档居住、康养医疗服务、生活配套服务、康养智能管理四大功能于一体的康养综合体。

    六、做实建国大道商贸物流带

    以加快构建产城融合发展新格局为目标,通过打造北起五一路立交桥,南至四方台杨柳河,全长7公里的建国大道商贸物流带,将“五区”有效衔接,推动全域服务业发展。

    引导万象汇、新兴商贸城、水果批发市场做精做优,加快庄仕中心城、上海城等闲置商业楼宇盘活,力促中南乐游城、和一美食小镇早日竣工营业,通过完善服务,实现功能特色明显、层次多样协调的发展格局,努力把建国大道商贸物流带建设成业态集聚、类型齐全的服务业发展新载体。

    推动冷链物流、电商物流、居民消费“最后一公里”物流等配送网络规划实施,重点建设占地面积4.2万平方米,集冷链、仓储、加工包装、配送功能于一体的城市物流中心,打造专业化冷链物流基地,使之成为铁东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新动力。

    第七章 强化产业协作,营造开放合作新局面

    顺应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深入发展大趋势,深入对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主动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加大“引进来”和“走出去”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升铁东知名度和影响力,形成全方位开放格局。

    一、积极参与“一带一路”建设

    以“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为重点,加强与国际知名公司合作,促进本土企业跨国合作,提升国际化经营水平。支持我区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生产资源,鼓励企业设立海外分支机构以及参与海外并购、境外上市。引导有条件的企业对外贸易向对外投资延伸,以境外投资带动出口贸易。依托金融产业发展优势,积极引进外资银行、保险、证券以及资金管理机构,加速金融国际化。着力引进国际高端会计服务、法律服务、信息服务等业态,提升服务业国际化水平。

    二、提升招商引资质量

    加强招商队伍建设,选拔更多人才加入招商经济主战线。充分发挥产业招商小组专业化招商优势,紧盯东三省、京津冀、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等重点招商地区,围绕“三个500强”及行业龙头企业,积极开展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按图索骥招商。依托区域内“三闲一烂”资产、拟出让地块、飞地经济园区等有效空间载体,大力招商引进以金融业、区域总部、“四产融合”等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项目,以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节能环保等为代表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项目,争取更多具备较强产业辐射带动力、重大牵引性投资项目落户我区。到2025年,全区总体谋划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50项;签约亿元以上项目75个。“十四五”时期,实际到位内资11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5000万美元。

    三、深化区域合作力度

    深度融入国家区域发展战略,抓住京津冀城市群非首都功能疏解的重大机遇,有针对、有重点承接产业疏解转移,重点对接北京科技资源,加强与北京各领域合作,为我区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奠定科技基础。积极承接长三角城市群、粤港澳大湾区等地产业转移,深化与南京对口合作机制,重点引进国内外知名企业集团地区总部和区域性研发、销售、结算、后台服务中心,吸引战略投资者和行业龙头企业来我区发展。在承接产业的同时,加强上述地区管理经验、服务模式的移植,理顺铁东营商环境体制机制,推动区域发展合作取得新突破。

    四、主动融入沈阳现代化都市圈

    加速与沈阳市及周边城市的连接、聚合、扩散及错位发展,积极探索互利互惠、园区共建、产业联动等机制。依托铁东特色,推动区内现代服务业向其他区县辐射,在高端装备制造、文创、健康、旅游等领域加快融合进度。进一步完善区域合作机制,将重点任务、合作项目列出任务书、时间表、路线图,与沈阳现代化都市圈城市群实现“全覆盖”“手拉手”,形成优势互补,最终形成合作共赢的良好发展格局。

    五、加强本地区域间合作

    与本市其他县区联合,推动住宿、餐饮等服务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巩固四产融合发展战略,依托“畅游鞍山”平台,重点推动文化旅游、特色产业、传统商圈、会展经济等深度融合。强化“双鞍融合”。围绕鞍钢供需“上下游”开展产业链招商,形成倍增效应。瞄准鞍钢华为产业园、鞍钢智能装备产业园、鞍钢电器制造产业园、工业大数据平台、华冶联自动化设备生产等项目,谋划“双鞍合作”,推动有关项目落地实施。

    第八章 坚持绿色发展,塑造美丽铁东新形象

    深化生态城区建设,全面优化城区环境,加大环境综合治理力度,完善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打造节能环保、环境秀美的“美丽铁东”。

    一、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生态环境

    全力打好生态环境巩固提升持久战,强化多污染物协同控制和区域协同治理。健全大气环境综合治理机制,严格落实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计划,加强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整治和行业挥发性有机废气整治,大气优良天数逐渐增加。强化河湖长制,扎实开展“河道治理”专项行动,重点实施南沙河大孤山段生态修复、河道清淤疏浚、排污口整治等一系列综合工程,消除Ⅴ类断面,实现区域水生态环境持续改善。推行垃圾分类,不断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体系。推进土壤治理和保护,加强土壤环境全过程风险防控。

    二、完善科学高效完备的治理体系

    强化国土空间规划和用途管控,严守生态保护红线,加强全域国土空间治理。加强废弃矿山修复治理,推进企业循环经济和清洁生产,切实保护我区生态环境。完善环境污染问题发现、风险预警和应急处置机制,落实好生态环境突出问题全过程闭环管理长效机制。完善生态环境损害赔偿制度,全面推行排污许可证制度,将总量分解落实到污染源,实行持证排污。开展大规模国土绿化行动,推行林长制。提高城区防洪排涝减灾能力,强化水资源刚性约束,推动形成全民生态自觉。

    三、持续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深化统筹处理好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与防范化解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关系,加强土地出让收入支撑农村发展力度,补齐农村基础设施短板。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加强生活垃圾、污水等处理,全面推行厕所革命,防范畜禽养殖、土壤、农业面源等污染。加快美丽乡村建设,加大生态修复力度,改善人居环境,引导农村高质量发展。着力引导农民群众增强文明卫生意识,把美丽庭院、整洁村庄意识融入日常生活,养成良好卫生习惯和健康文明、绿色环保的生活方式,让家乡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环境更优美。

    四、提高城市精细化管理水平

    提升城市管理水平,固化创城成果,加快形成“指挥有力、运转协调;网络健全、管理到位;责任量化、指标标准;处置有措、反应迅速”的城市管理工作格局,为经济发展提供保障。以问题为导向,实现“动态巡控、以动制动、见人见效”的动态管理模式,有效提升市政设施运行、市容市貌、环境卫生、街区景观、园林绿化等方面城市管理效率,实现城市管理精细化、长效化目标。完善环卫基础设施建设,增加设备投入,不断健全生活垃圾分类投放和收集,建设科学的、运转良好的城市垃圾收运体系,城市道路实现100%机械化清扫率,居民区保洁全覆盖。不断完善环卫体制管理,实现政府购买服务,环卫改革市场化运作模式,达到环境卫生管理最佳效果。

    第九章 增进民生福祉,共享社会发展成果

    持续加大民生领域投入,统筹就业、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加强社会保障与服务,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优质化发展,着力打造“学有优教、劳有所得、病有良医、老有善养、难有多助”的幸福铁东。

    一、完善就业服务体系

    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千方百计扩大就业,推动“充分就业城区”和“创业型城区”建设。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提高劳动者的职业素质和就业能力,通过实现更加充分、更高质量的就业扩大中等收入群体,释放内需潜力。鼓励企业稳定和扩大就业岗位,积极吸纳失业人员再就业。健全人力资源市场监管体系,加强劳动保障监察和仲裁调解,促进劳动关系和谐稳定。加大对就业困难人员的帮扶力度,突出抓好零就业家庭人员、困难家庭、高校毕业生等群体就业帮扶机制,始终保持“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加强对女性就业、创业的引导和支持。积极促进城乡居民充分就业与再就业,降低失业率。“十四五”时期,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内。

    二、开展老旧小区改造提升行动

    “十四五”期间,充分利用国家老旧小区改造政策契机,尽力积极争取老旧小区改造项目资金,最大化实现老旧小区改造全覆盖。以强化历史文化保护、塑造城市风貌为根本,鼓励民居参与,广泛听取居民意见,全面改造小区楼体、小区道路、绿化以及地上地下管网等小区环境,增加便民公共服务设施。同时,加强基础设施维修维护,保障基础设施完善,运行良好。通过改造,彻底改变我区老旧小区面貌,为居民群众提供环境优美、秩序井然、生活舒适的良好环境,营造一批文化底蕴深厚、建筑风格鲜明、基础设施完备、日常管理完善的特色街区。

    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推进学前教育优质普惠发展。推进学前教育资源布局一体化发展,构建以公益、普惠为主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扩大学前教育资源,重点发展公办学前教育。到2025年,公办率达到51%,普惠率保持80%以上。加大公办幼儿园建设力度,“十四五”期间完成新建3所公办幼儿园任务。整顿现有民办幼儿园,停止审批民宅办园。按照《辽宁省幼儿园评估定级标准》推进星级幼儿园建设工程,到2025年,力争新增3所五星级幼儿园,3所四星级幼儿园。实行幼儿园园长、教师资格准入制度,园长、教师、保育员学历合格率达到100%。

    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实施普通学校帮扶工程,构建名校集团化运作新模式,“十四五”时期,实现名校集团化覆盖率100%,优质教育资源覆盖率100%。坚持“五育并举”,补齐新时代体育、美育、劳动教育短板。实施学校体育固本行动,深化中小学体育教学改革,推进篮球、足球、排球等运动进校园,大力实施儿童青少年近视眼、肥胖防控行动,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实施学校美育提升行动,深化美育教学改革,把严格落实音乐、美术、书法等课程与提升学生发现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紧密结合,将美育融入学校教育全过程;加强劳动教育,充分发挥劳动综合育人功能,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培养全过程。深入实施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 形成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互联网+”和5G条件下的铁东教育新生态。组建“铁东教育资源服务联盟”,启动铁东教育“云校”建设。确保义务教育完成率及初中升学率保持在100%。

    建设全民终身学习体系。切实加强社区教育基地建设,全面推进学习型社会建设,以进修学校为龙头,社区居民学校为抓手,形成覆盖全区、机制完善的社区教育办学体系,因地制宜开展各类教育培训活动,满足各类居民学习提高和修身益智需求。探索建立家校共育生态圈,提升家庭教育水平,以家庭教育实验项目为牵动,创建区域家庭教育品牌,到2025年基本建成适应区域发展、满足家长和儿童成长需求的家庭教育指导服务体系。

    四、打造“健康铁东”

    提高医疗卫生保障能力。加快健全分级诊疗制度、现代医院管理制度、全民医保制度、药品供应保障制度、综合监管制度,坚持基本医疗卫生事业的公益性,坚持政府主导,强化政府对卫生健康的领导责任、投入保障责任、管理责任、监督责任。优化卫生资源配置,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全面深化与省、市医院合作,强化全科医生队伍建设,进一步提升社区医疗卫生机构服务能力和水平,让广大人民群众就近享有公平可及、系统连续的预防、治疗、康复、健康促进等健康服务。深入推动医疗机构与街道、民政、残联相互协作,创新社区卫生服务模式,积极开展家庭型、日托型和机构型医养护一体化服务,到2025年,医养护一体化签约服务率达100%。争取有1-2家社区卫生中心达到符合国家规定的推荐标准,向社区医院靠拢。

    完善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健全疾病预防控制、健康教育、妇幼保健、精神卫生等公共卫生服务网络,完善公共卫生服务功能。进一步完善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指挥和处理系统,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覆盖全区居民。健全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强化重点人群和重大疾病综合防控,从源头上预防和控制艾滋病等重大疾病,实现从以治病为中心转向以健康为中心,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95%以上。高度重视新一代信息技术应用,加快“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鼓励社会力量参与智慧医疗体系建设,开发包括远程照护、健康监测等家庭健康服务在内的远程医疗信息系统,满足多元健康需求。

    加快中医药发展建设。全面建成以中医类医院为主体、综合医院等其他类别医院中医药科室为骨干、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为基础、中医门诊部和诊所为补充、覆盖城乡的中医医疗服务网络。在综合医院、妇幼保健机构等非中医类医疗机构设置中医药科室。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中医馆、国医堂等中医综合服务区,加强中医药设备配置和中医药人员配置。到2025年,社区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中医药服务达100%。

    五、强化社会保障

    推进社保体系建设。以企业职工、外来务工人员及城镇灵活就业人员为重点,进一步扩大职工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切实提高单位在职职工和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率。“十四五”期间,在全区建立健全广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的社会保障体系,居民参保率实现应保尽保持。

    增强社会救助能力。加强以老年人、困境儿童、残疾人、优抚群体等为重点的社会福利服务体系建设,完善落实帮扶政策,扩大帮扶救助覆盖面。鼓励、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救助,推动社会救助体系规范化、长效化。重点加强对建档卡贫困户、低收入群体在生活、医疗、教育等方面的救助,解决困难家庭和人员突发性临时困难。全面落实男女平等基本国策和儿童优先原则,切实保障妇女和未成年人权益。

    构建新型社会福利体系。大力发展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拓宽社会福利保障范围,健全孤儿养育保障体系。加大对残疾人事业发展的支持力度,落实重度残疾人托养安养服务,健全残疾人安置就业制度。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全面建成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通过多种方式引导社会力量参与养老设施建设与运营,深入推进医养结合,构建养老、医疗、照护、康复、临终关怀相衔接的服务模式。发挥网络信息技术优势,发展养老智慧平台,促进养老产业多元化发展。“十四五”时期,建设2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

    第十章 坚定文化自信,提升社会文明水平

    立足红色钢都文化底蕴,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持续保持文明城市创建水平,进一步增强公共文化服务的精准投放和有效供给,全面提升铁东文化品质和文化软实力,建设文化强区。

    一、提高城区文明程度

     深化思想道德引领。深入开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教育,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和党史、新中国史、改革开放史、社会主义发展史教育,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挥先进模范引领道德风尚作用,加强家庭、家教、家风建设,积极倡导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

     推进精神文明创建。大力实施文明创建工程,全面提升精神文明建设水平,推动形成适应新时代要求的精神面貌、文明风尚、行为规范。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切实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推进学雷锋志愿服务常态化制度化,巩固文明城区、文明城市创建成果。

     二、提升文化服务质量

    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统筹推进区、街道、社区三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资源整合和共建共享,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的综合利用水平。依托“互联网+”,健全基本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体系,推进文化馆、图书馆等区级文化场馆设施标准化建设。完善街道综合文化站、社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功能,提高管理水平和使用效率,协调推进辖区文体设施资源开放共享。

    推进文艺创作和文化传承。加强文艺精品创作生产,引导广大文化文艺工作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推出一批反映时代新气象,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文艺作品。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挖掘整理历史文化遗迹、发展印记、人文自然景观等,传承有特色的铁东文化精神。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培育非遗传承人,建设非遗展示馆、展示街区,利用现代科技手段推进非遗保护数字化、智慧化。

    实施文体服务提质工程。创新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十四五”期间,累计开展各类群众性文体活动1000场。建立健全公共体育长效服务机制,进一步推进中小学校体育场地向社会开放,推动全民健身,促进体育消费。确保“十四五”期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人口比例达到65%,人均健身场地达到2平方米。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推广基本体育技能,引导群众科学健身。计划五年间培育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00人,到2025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4000人。

    三、促进文化消费升级

    扶持重点文化企业壮大发展。以“四产融合”一体化发展为牵动,完善文化产业规划和政策,加速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推动重点文化企业做大做优做强。力争2至3年,发展壮大3-5家主业突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建成运营2-3个创新示范、辐射带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项目,培育形成1个业态集聚、功能提升的文化产业园区,文化产业总体实力和竞争力进入全省、全市前列,逐步成为我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性产业。

    推动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深化与千山风景区发展合作,加强盛文·北方新生活(鞍山)国家3A级景区、睿星π世界国家3A级景区建设,引导文化旅游消费升级。深度挖掘大孤山工业遗产等文化资源,对钢都文化、红楼文化、矿坑文化等旅游主题进行文创演绎,对玉佛苑、219公园、鞍山博物馆、富力书房等城市地标进行文创激活,培育具有鲜明时代气息的城市特色文化IP,打造“网红城区”。探索景区与鞍山大剧院、丝露花雨等文化场所开放联动,促进文化演出、娱乐服务等业态与鞍山历史文化不断融合,发展都市特色旅游。培育发展1个网红旅游景区,创建3A级以上旅游景区1-2个。

    扩大优质文化产品供给。聚焦文化性会展、都市文化休闲、动漫与数字媒体、体育商业赛事、音乐影视文化等新兴文化消费领域,通过举办、承办大型节展活动和各类体育赛事、文化演出、商务会展等活动,提升城区休闲娱乐产业辐射影响力。发挥站前核心商圈作用,以旅游商贸、餐饮住宿、夜间休闲、文创产品开发为依托,挖掘美食文化、评书文化、地域文化、休闲文化,推动夜市经济发展,释放居民文化消费潜力,打造“不夜铁东”新名片。以坚果文化、“畅游鞍山”为引领,整合文化、旅游、商贸资源,大力发展网红经济、网络经济,拉动各领域业态融合发展,撬动居民消费热情,推动文化消费高质量发展。

    第十一章 完善社会治理体系,建设平安和谐铁东

    深化“法治铁东”建设,增强社会自我调节功能,推动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有效应对社会风险,维护群众合法权利,实现依法共治、民生幸福、民心汇聚、活力迸发的基层社会治理目标。

    一、创新社会治理体系

    加强社区治理和服务创新。深化社区治理体制机制改革,实现区、街道、社区职能整合与功能优化。完善党群服务中心平台功能,构建共建共享长效机制,切实解决基层难题。织密织细基层治理和服务“一张网”,提升为群众服务的能力和水平。积极开展民主法治街道和民主法治社区建设,推进公共事务依法协商治理。坚持和发展“枫桥经验”,探索化解复杂信访问题的新途径,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联动工作体系。推进“智慧社区”建设,积极扩大信息技术在社区服务领域的应用,打造智能化社区综合服务体系。

    激发社会组织活力。加强对社会组织的政策扶持和分类引导,逐步放开公共服务市场准入,创新公共服务供给方式,构建多层次、多方式的公共服务供给体系。推动社会工作人才队伍专业化、职业化和本土化,着重支持公益慈善类、社会福利类和社会服务类社会组织发展。健全社会工作者职业能力评估机制和薪酬制度,完善社区工作者岗位量效评估,全面推进社区工作者转型为社会工作者,成为社会组织领军人才,推进社会工作专业化发展。

    二、推动社会治理法治化

     深入基层治理法治化。综合运用人民调解、律师调解、行政调解等多种手段,化解矛盾纠纷。优化法律服务资源配置,完善公共法律服务中心建设,打造街道个人调解室品牌,发挥“社区(村)评理说事点”作用,建设覆盖城乡的公共法律服务体系。推进法治乡村建设,充分发挥法治在乡村治理中的保障作用,实现城乡法治均衡发展,形成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的基层社会治理体系。

     加大普法宣传力度。实施“八五”普法,广泛开展法治宣传教育,弘扬宪法精神,增强全民法治观念,营造全社会遵纪守法、依法办事的良好氛围。进一步完善法律援助制度,紧紧围绕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实际需要,落实政府责任,不断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援助质量,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

    三、确保社会平安稳定

    维护社会大局持续稳定。全面提升国家安全意识和国家安全工作水平,筑牢国家安全屏障,确保全区政治安全、经济安全、社会安全、网络安全、生态安全;完善三级综治中心建设,健全矛盾纠纷多元预防化解机制,风险决策评估机制,全面推进“大调解”机制规范化建设,将“大调解”的触角向基层和各行业领域延伸,促进社会长治久安。

    平安铁东建设达到更高水平。加强重点人群服务管控,严厉打击各类违法犯罪活动,坚决遏制一般犯罪转化为命案,全区刑事治安案件发案率不断下降,人民群众的安全感和满意度不断提升;细化完善扫黑除恶常态化工作机制,实现长效常治;大力推进“雪亮工程”建设,全面建成街面、卡口、单位、场所、社区五大防控网络,构建以信息化为支撑的立体化治安防控体系,实现社会治安防控水平明显提升、防控成效明显提高,各类可防性案件明显减少,为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持续营造良好的环境。

    加强安全生产监管。强化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和政府监管责任,全面落实安全生产工作方针和工作机制,进一步健全组织指挥、应急责任、应急预案、应急保障体系,推进监测预警、指挥调度、抢险救援“三大系统”信息化建设,加强重点领域的安全生产监管,提升风险防控、监管执法能力。加大对涉及民生的食品、药品监管力度,着力保障居民饮食和用药安全。清理整治无证照经营行为,严厉打击各类制售假冒伪劣商品等违法犯罪活动。

    第十二章 统筹整合资源,全面强化发展保障

    本规划纲要经区人民代表大会审议批准后,由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为充分发挥规划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引领和指导作用,围绕“十四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需要完善规划实施机制,动员和引导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监督。

    一、加强党的领导

    贯彻党把方向、谋大局、定政策、促改革的要求,推动全区党员干部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完善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确保党中央决策部署有效落实。全面贯彻新时代党的组织路线,加强干部队伍建设,落实好干部标准,提高各级领导班子和干部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抓改革、促发展、保稳定水平和专业化能力。

    二、强化责任落实

    加强《纲要》与年度计划目标考核体系紧密衔接,根据《纲要》逐年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按照区政府各部门职责分工做好规划任务分解,列入相关部门、单位年度工作计划。制定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将年度重点推进的重大事项落实到牵头责任单位,确保规划目标任务有计划、有步骤地落实,形成逐年落实、动态实施、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长效机制。

    三、完善配套支撑

    突出重大项目的支撑和引领。充分发挥项目建设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作用,在产业转型、民生保障、生态环境等领域强化项目储备及协调推进,组织实施一批关系全局和长远发展的重大项目,通过项目实施促进规划落实。“十四五”期间,全区计划实施千万元以上重点项目131个,总投资85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13个,总投资849亿元。

    加强财政资金管理。优先安排涉及民生、公共服务等领域的财政支出和项目投入,进一步统筹、规范、透明使用财政资金,提高政府投资的引导力和带动力。围绕扶持传统产业和骨干企业,通过财政贴息、担保等引导性资金,对其技术改造、扩大产能等方面给予财政支持,提升传统产业竞争力。围绕支持中小企业发展,认真落实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相关政策、结构性减税等税政策,切实减轻中小企业负担。围绕支持园区转型升级,加大对园区建设投入,培植后续财源,促进财政收入与经济协调同步增长。

    强化政策导向作用。围绕补足短板、增强后劲、促进均衡,积极向上级争取,围绕经济产业、社会民生、人才引进培育等方面出台扶持政策。

    四、组织监测评估

    积极开展规划宣传工作。加强规划实施的信息公开,及时公布规划实施进展情况,让公众通过法定程序和渠道参与规划的实施和监督,提高规划实施的民主化程度和透明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群众社团的桥梁和监督作用,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和支持规划纲要实施的氛围。

    健全规划指标体系评价机制。加强规划实施的跟踪分析,强化动态管理。完善规划实施评估机制、调整修订机制、监督考核机制,在规划实施中期阶段依法组织开展评估,确保“十四五”发展各项目标任务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