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东区“十四五”文化旅游体育发展专项规划
    时间:2022-05-05来源:鞍山市铁东区文化旅游和广播电视局 点击: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十四五”规划编制工作重要讲话和指示批示精神,推进实施“两翼一体化”发展战略,“四产融合”一体化发展、深化城市活力建设,结合铁东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东北、辽宁振兴发展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认真落实中央关于支持东北地区深化改革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意见。坚持新发展理念,以补齐民生领域短板提升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为主线,推进充分挖掘和利用资源推进文化旅游体育项目产品,做大产业规模,把资源优势培养成产业优势和市场优势,以文化旅游聚集人气、以体育康养促进消费,带动我区服务业的提档升级,激发经济发展新动能。

    二、基本原则

    摒弃以往仅仅以规划空间布局的粗放方式,突出规划的落地性,将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与国土空间规划有机整合,考虑环境的承载力,对于重点建设的文化旅游体育项目优先纳入国土空间规划,确保发展空间格局与各类用地规划的协调统一。优先保障文化旅游发展规划中重点区域、重大项目的建设用地和规划空间,使文化旅游体育开发成为引领区域综合发展的催化剂,使国土空间规划为文化旅游体育发展规划确定的重大战略任务落地实施提供空间保障。把握文化旅游体育融合整体推进,依托中心城区发展,突出文化主题,体现文化内涵、旅游功能、体育特色,建设绿色共享、宜居宜游的旅游城区。改革创新、区域协调,把整个城区基础设施建设、服务功能配套、产品生产等方面全面融入旅游功能,以文化底蕴为切入点,以旅游和体育赛事为纽带促进城市功能的全面发挥。

    三、目标任务

    (一)发展目标

    到2025年,基本形成“覆盖全区、便捷高效、服务优质、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体育服务体系;资源要素整合、产业关联度高、地域特色明显、美誉度和知名度进一步提升的文化、旅游、体育特色品牌体系。

    1. 坚定不移贯彻新发展理念和“五位一体”总体布局。落实文化旅游体育融合创新以及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事业与产业、传承与创新、规模与绩效、保护与利用、开放共享与绿色生态相统筹的原则,大力提升文化旅游体育公共服务水平。持续发力促进文旅体融合发展,以文促旅,以旅彰文,做大文旅体产业,做强文旅体企业竞争力,做强文旅体融合力,丰富优秀文化产品,提供优质文旅综合产品,发展高水平体育赛事。

    2.落实市委、市政府“两翼一体化”发展的战略目标要求。主动适应高质量发展要求,加快我区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转型升级,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通过“十四五”期间的奋斗,努力实现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四产融合”一体发展,通过项目带动文化旅游市场开发、四大产业集聚和城市载体功能建设,突出龙头项目的带动和引领作用,形成强烈的市场吸引力,促进产业集聚和升级。加大与相关产业的融合力度,拓展旅游新领域,支持文化+旅游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把钢都文化的特色性、千山旅游的体验性、乒乓球体育的名人效应性、绿色康养的人文性作为最佳融入点,推动文化、旅游、体育、健康四个产业多要素的深层次融合,进一步增强城市活力、聚集人气,从而达到促进消费、拉动投资的综合效应。

    (二)主要任务

    1.夯实基础,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1)做好公共文化设施整合,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共建、共享。持续落实街道综合文化站整改、图书馆、文化馆总分馆制建设,在满足居民文化基本需要的同时,为外地游客提供旅游吸引、文化体验和旅游产业配套功能。乡镇文化站和城市社区(街道)文化中心免费开放每周累计开放时间均在28小时以上,为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加快推进全区图书馆、文化馆总分管制区、街道、社区全覆盖。鼓励图书馆、文化馆等公共文化场馆延长开放时间,建立群众文化需求反馈机制。

    (2)建立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健身场地和设施建设。加强城市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充分利用边角地、老旧停车场改造添置健身器材,完善居民“十五分钟健身圈”。鼓励和引导社会力量建设一批智能健身房,建设便民利民的健身休闲设施不断拓展体育消费新空间。广泛组织开展全民健身活动与日常普及相结合,开展群众身边的健身活动。稳步推进社区体育、职工体育和老年体育的发展。通过各类不同级别的赛事和活动激发全民健身热情,持续打造全民健身活动品牌。推广普及全民健身日和全民健身月等阶段性大型系列群体活动;培育具有地域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赛事(活动),真正形成“一街一品一特色”的群众体育品牌格局,提高群众体育活动的质量和水平。创新开展娱乐性、趣味性强的健身活动,丰富百姓的业余文化体育生活,不断壮大体育锻炼队伍,确保“十四五”期间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口比例将达到65%,人均健身场地面积将达到2平方米。积极推广基本体育技能,引导群众科学健身。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计划5年间培训各级社会体育指导员600人,到2025年,全区社会体育指导员人数达到4100人。

    2.努力提升铁东形象,打造“美丽铁东”品牌效应

    丰富“美丽铁东”品牌的建设与传播,将单一的“美丽铁东”的文艺汇演品牌形象上升为全区的综合宣传口号,在铁东组织的文化、体育、旅游、会展、商业等活动中统一使用。加大“美丽铁东”品牌在辽宁、东北乃至全国主流媒体、新媒体的宣传力度和曝光率,在A级旅游景区、旅行社、星级宾馆、剧院、影院、文化场馆等文旅单位醒目位置设立“美丽铁东”宣传logo,并在各种文化旅游体育餐饮住宿等宣传品上印制,提高“美丽铁东”品牌在各级市场的影响力。

    3.合理规划,打造全新产业空间布局

    紧密围绕全市“一核一线一带三区三特色”的城市融合发展空间布局。以铁东区的“一核”为轴心,建设城市旅游商贸及夜间休闲主体功能区。以旅游商贸、餐饮、住宿、会展、夜间休闲旅游、文创产品开发为内容,挖掘美食文化、评书文化、地域文化、休闲文化,发展夜经济和各类夜市,打造城市旅游综合体和“不夜铁东”新名片。推动星级宾馆建设,争取5年内把莱弗仕酒店打造成四星级宾馆。利用现有的盛文北方新生活、睿星π世界等AAA景区以及二一九公园城市会客厅、烈士山通达文化市集、明达欢乐夜市等名片。规划建设台町历史文化街区、钢都1953文旅小镇、玉皇山体育小镇、中南乐游城等一批重点旅游项目落地。培育和创建1家具有“四产融合”特色的网红旅游景区,发展3A级以上旅游景区1-2个。

    4.推进文旅体融合发展

    深入推进文旅融合,以文化为灵魂,以旅游为载体,以体育为牵引,通过文化资源的挖掘利用、旅游元素的宣传推广、体育赛事开展和人才培养,不断提升地区品位,丰富旅游业态,拓展四产融合的发展空间。

    (1)深挖非遗项目,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打造非遗项目品牌,以“一楼一特色”定位,筹划建立以市级非遗传统美术项目鸡毛笔国画石皴法传承代表人李亮军鸡毛笔国画非遗文化馆;规划《尹航满族刺绣博物馆》,集满族博物馆、满族餐饮、满族文化体验为一体的满族民俗文化馆。让更多的非遗资源逐步转变为产业发展优势,促进形成非遗购物发展新局面。

    (2)活化文物利用,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深入挖掘每个文物背后的故事,推进文化与旅游的不断融合,促进文物历史性与商业性的共振,让文物活起来把文物用起来”。如:开发利用台町建筑群。对台町建筑群及该街区进行整体规划、分步开发,建设成鞍山市日式风格历史文化街区,对适宜型建筑重点发展为文化馆藏、文化展示、文化创意、文化餐饮、文化民宿等文化体验业态;利用四星级东山宾馆环境和历史双重优势,打造新时代铁东特色文化旅游网红打卡地。如:烈士山纪念馆,结合我市历史人物事迹宣传革命历史和革命文化,开辟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和革命文物参观旅游打卡地。

    (3)构筑体育培训产业高地,加大培育青少年体育培训市场。积极争取“李钢体育”气膜馆项目落地,结合铁东奥运后备人才基地建设,把该场地建设成与赛事高度融合的青少年培训基地,并逐渐带动周边辐射全省,与规划中的体育小镇辽女篮训练基地遥相呼应。发挥青少年消费的牵引效应和乘数效应,吸引大批外阜优质资源流入鞍山。

    (4)推动转型升级,拓宽全区 “四产融合”发展链条。构建全域休闲旅游产业格局 。按照“四产融合”一体化发展战略,构建站前以盛文北方新生活文旅综合体为城市新地标休闲旅游+商业区、以烈士山文化夜市和明达夜市为核心的网红美食区、以红楼1953文旅小镇和玉皇山体育小镇为方向的文化+旅游+体育+健康为一体“四产融合”示范区的三大资源集聚区为主要支撑的休闲旅游产业空间格局。培育休闲旅游产业发展动能。

    5.培育网红经济

    打造“网红城市”,可以运用文创手段重新演绎近代百年钢都文化、红楼文化、矿坑文化等旅游主题形象,培育具有时代气息和鲜明文化特色的城市文化IP,形成持续的吸引力。例如将创意元素融入旧城改造、商圈升级、城市更新等,打造美食、住宿等特色文化IP;以城市文化历史、城市形象为主题,对胜利广场、玉佛苑、219公园、烈士山纪念馆、鞍山市博物馆、铁东富力书房等城市地标加以利用,通过文创手段激活静态资源,形成更具生命力的特色文化IP。增强 “城区、商区、景区”融合,丰富文化旅游内容,营造时尚潮流与怀旧复古元素融合的消费氛围;探索景区与鞍山大剧院、丝路花雨等文化场所开放的联动;让夜间文化演出、娱乐服务等业态与鞍山历史文化特点与网红经济充分相结合。

    四、保障措施

    (一)推进依法行政

    坚持依法管理,认真贯彻执行文化、旅游、体育、文物等方面法律法规,研究制定配套政策。完善投诉受理机制,切实维护旅游者合法权益。持续优化营商环境,加强事中事后监管。

    (二)加强市场环境和秩序建设

    营造文明和谐旅游环境,打造公平有序市场环境。加强文明旅游宣传,倡导游客树立科学旅游的理念,让安全出游、绿色出游、文明出游成为行动自觉,营造市场有序,竞争有序,管理有序,出游有序良好氛围。

    (三)建立人才培养体系

    强化“四产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加强从业人员的从业资质、分级定岗、激励惩罚等制度建设,不断提高从业人员素质。大力培养“文化+”“旅游+”“体育+”复合型旅游人才,探索与高校文旅科系合作机制,优化专业设置,切实建立文旅人才实训基地,培训四产融合从业人员。

    (四)强化政策支持

    一方面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切实提高文化和旅游企业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实用性,有效缓解企业融资难题。另一方面落实财税政策,加强文化、旅游、体育、康养等基础设施建设,在区级预算的基础上,加大对上财政资金争取的支持力度,落实地方政府对文化和旅游基础设施的主体责任。坚决落实国家关于各类企业的扶持政策,发挥财政资金放大作用,撬动社会资本服务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最后优化土地供给,推动落实已有的四产相关产业用地政策措施,鼓励文化、旅游、体育项目合理使用老旧厂房、工业腾退空间、荒山、荒地等相关的用地政策进行发展。探索利用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用地发展文化和旅游项目的操作办法,服务四产融合良好有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