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山市铁东区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2-04-18来源:管理员组 点击: 次
2011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区上下坚持一手抓发展、一手抓民生,一手抓空间、一手抓项目的理念,坚持科学发展铁东,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民本民生,全区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2011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31.8亿元,同比增长11.2%。其中第一产业完成1092万元,占GDP总量比重相对微小;第二产业完成62.8亿元,占GDP比重18.9%;第三产业完成268.9亿元,占GDP比重81%。从结构比例上看,我区经济发展结构日趋稳定,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第二产业在总量和份额上也有一定提升。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14.6亿元,同比增长30%。
税收收入增长明显。全年累计税收14.6亿元,同比增长40.6%。其中国税收入1.4亿元,地税收入12.4亿元。
二、工业
2011年,全区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8.2亿元,同比增长26.1%,完成增加值6.5亿元,同比增长16.6%,是拉动铁东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行业类型上看,煤气、热力、自来水等支柱性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4亿元,占总产值的40.7%,其中鞍山市煤气总公司总产值1.3亿元,同比增长-7%,鞍山市自来水总公司总产值2.3亿元,同比增长4.5%,以北美新热点环保有限公司为代表的4家供暖企业总产值合计3.8亿元,同比增长0.7%。
三、商业
2011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56.3亿元,同比增长20.6%。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额和住宿餐饮业完成81.5亿元,同比增长31.5%,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52.1%。批发零售贸易业生意兴旺,实现零售额130.9亿元,同比增长21%,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3.7%;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25.4亿元,同比增长18.6%,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6.3%。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2011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快增长,累计完成107.4亿元,同比增长23.2%。项目推进合力不断提升,全区共有“四个一批”项目418个,总投资1095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9项,同比增长7项,总投资1040亿元,同比增长111%。
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166.2亿元,同比增长126.1%,完成增加值36.3亿元,同比增长127.3%。
五、外经外贸
招商引资势头强劲。一年来,我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方式,广泛开展“主题式、集群式”招商模式,引进内资外资和项目总数均创历史新高。全年累计实现引进域外资金61.8亿元,同比增长14.6%,为市必保目标的103%;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1028万美元,为市必保目标的100.1%。
六、财政
2011年,财政工作围绕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增收与优支并重,改革与发展并行,管理与监督并举,实现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地方财政收入累计完成14.6亿元,同比增长30%。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14.6亿元,同比增长30%;财政支出合计为18.2亿元,同比增长50.9%。其中:一般预算支出12.6亿元,同比增长25.8%。
七、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强、范围广。全区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36238人,为全年计划的139.9%。实名制就业培训4576人,为全年计划的114.4%。养老保险参保人数达到49005人,为全年计划的103.2%;失业保险参保人数达到20093人,完成年计划100.5%;工伤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到15587人,完成年计划111.8%;生育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到15799人,完成年计划127.4%。
八、城区建设
城区绿化成效显著。全年共栽植乔木9981株,灌木6093株,模纹67040平方米,新增绿地面积3.9万平方米,城市绿化覆盖率达到46.9%。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推进。维修养护45条破损街巷路,基础设施管护水平进一步提高。投资1700万元,完成公园1号、东泰湖南山景等5个项目管线排迁。投资1800余万元,新建两个垃圾移动压缩站和1000个地埋式垃圾箱,城市垃圾全面实现定点定时清运。城区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居民生活垃圾实现“不落地”收集和清运。共清理楼道7297个,清理堆放物4741堆,圈占物1321处,悬挂物4791个,破旧车辆1338台,卫生死角820处,建筑垃圾4300吨,拆除违章建筑127处,拆除围栏12处,较好地完成了全年综合整治任务,使全区的城市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大气污染防治卓有成效。开展扬尘污染集中专项整治,城市85%以上天数的空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生态环境不断优化。小区道路挖掘审批修复工作井然有序,全年共审批小区道路挖掘施工申请23次,施工面积达2278平方米。城市危旧房改造成果卓越。2011年拆迁改造涉及28个地块,面积64.4万平方米,涉及13639户居民。回迁房建设进一步加快。胜利宾馆北、人民公园南、后峪和现代城4项回迁工程全部竣工,1845户居民喜迁新居。破解回迁房建设资金难题,采取BT融资、联建方式,新百盛、原房产局周边、长大街南等6项工程达成合作意向。师范学院北,老年宫三角地、佳泰乐北等8项回迁房工程土地整理加快,44000平方米的惠民佳园保障房工程开工。
九、文体和教育
群众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广泛开展庆祝建党90周年系列活动,“东文合唱团”与“东文狮子舞队”分别荣获辽宁省“金蔷薇奖”和东北锣鼓秧歌邀请赛金奖。加强公共图书馆数字化建设,区街图书馆联机跨库“一卡通”工程有效推进,南麓世家、福康、荣光和党校社区“一卡通”服务联网运行。加强传统项目学校建设,培养竞技体育后备人才,区体校被省体育总局命名为“辽宁省县区体育后备人才输送基地”。
基础教育强区创建步伐加快。大力推进校园工程建设,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投资8000万元,加固改造青华小学、毓秀小学、二十六中新营校区等15所学校教学楼,建成6个塑胶操场和7个标准化实验室,购置1320套桌椅,教育信息化全面升级,义务教育基本实现现代化。优化学校布局,原四方台小学、前峪小学分别合并到西长甸小学和南长甸小学,华育中学分校投入使用。《优质学校创生和名校长培养工程》取得可喜成果,教师专业素养大幅提高,素质教育在全省处于领先地位。
十、卫生服务
公共卫生服务体系更趋完善。全面落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落实9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人均标准由去年的15元提高到25元。全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对社区居民健康档案均实行微机化管理,建立社区居民电子健康档案26万份,电子健康档案建档率50.12%,为全区近5万60岁以上老人进行免费健康体检,规范管理慢性病人3.6万人,开展健康教育咨询和讲座162次,发放健康教育宣传手册、处方、折页30余万份,3岁以下儿童及孕产妇保健覆盖率达到92%,国家规划疫苗接种率达到90%以上。继续落实结核病、艾滋病免费救治政策。提高孕产妇住院分娩率,孕产妇死亡率持续为0,婴儿死亡率降低到6.3‰以下。基层医疗建设投入不断加大。区政府继续加大资金投入,投资600万元对区医院、中医院、区二院进行装修改造;投资260万元为胜利、山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购置必要的医疗和办公设备。传染病防治工作全面落实。加强霍乱、鼠疫、出血热、炭疽、禽流感等重点急性传染病的监测工作,落实好手足口病、艾滋病、结核等重大传染病防治措施,在重点地区,对重点人群有针对性地开展了监测防治工作。2011年1月到10月1日我区共发生传染病2646例,较去年同期下降8.8%,手足口病发生82例,流调率100%,无暴发疫情;卫生应急信息报告率、及时率、完整率和网络报告率均达到100%,麻疹疫苗强化接种1813人,接种率90.65%,完成基础免疫人群乙肝疫苗接种人数5463人,疾控工作保持省级先进水平。
十一、社会管理
社会治安管理成效显著。投资1000万元,开通“96715”服务热线,建立网络、电话、信箱和窗口“四位一体”的群众利益诉求和社会服务平台,规范操作流程,完善保障制度,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实现群众利益诉求与社会管理资源有效对接,群众诉求第一时间得到回应和解决。全区共受理群众诉求2037件,已办结2022件,办结率达到99%。大力维护社会治安秩序,开展“清网行动”和“打四黑除四害”等整治行动,全区刑事案件发案率同比下降14.3%。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排查各类矛盾纠纷2217件,主动化解矛盾纠纷和信访突出问题,群众来信来访总量同比下降33.6%。开展安全生产、消防安全和食品安全隐患专项整治,排查各类安全隐患913处,全部整改到位,重特大安全生产事故为零。
十二、人民生活
社区建设惠及居民群众。投资1019万元,新建健身、新光等4个高标准示范社区,升级改造乐雪、申江等5个高标准社区,社区残疾人康复站达到18个,新建“阳光家园” 4个,综合服务功能进一步增强。每个街道均拥有两个以上养老日间照料室,7500多名老年人享受到社区优质服务。第八届社区居委会换届工作圆满完成,社区干部年龄和学历结构进一步优化。
十三、人口(公安户籍人口数)
2011年末,全区人口总数为504838人,全年共出生人口2981人,死亡人口3600人,出生率为5.9 ‰;死亡率为7.13‰自然增长人口-619人,自然增长率-1.23‰。
(鞍山市铁东区统计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