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政务公开 > 统计公报
    鞍山市铁东区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
    时间:2011-04-21来源:铁东区统计局 点击:


    2010年,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坚持科学发展铁东,紧紧围绕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要求,解放思想,抢抓机遇,奋力拼搏,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扎实推进项目建设,着力改善民本民生,全区经济保持健康快速发展,社会各项事业全面进步,圆满地完成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各项预期目标。

    一、综合

    2010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亿元,为市必保计划的100.5%,同比增长34.3%。其中第一产业完成71万元,占GDP总量比重相对微小;第二产业完成13.7亿元,占GDP比重17.6%,比09年末提高3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完成104.8亿元,占GDP的82.4%,比09年末降低3个百分点。从结构比例上看,我区经济发展结构日趋稳定,第三产业对经济拉动作用明显,第二产业在总量和份额上也有一定提升。

    财政收入快速增长。全年实现地方财政一般性预算收入(新口径)69.1亿元,同比增长24.8%。净增收137432万元。

    税收收入增长明显。全年累计税收45.1亿元,同比增长25.1%。其中国税收入3.6亿元,地税收入41.5亿元。

    二、工业

    2010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17.2亿元,同比增长3.1%,工业增加值5.6亿元,同比增长7.1%。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15.1亿元,同比增长5.7%,完成增加值5.1亿元,同比增长10.5%,规上工业占全部工业生产总值的87.8%,对全部工业增加值的贡献率达91.1%,是拉动铁东区工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从行业类型上看,煤气、热力、自来水等支柱性工业企业完成产值7.4亿元,占总产值的43.0%,其中鞍山市煤气总公司总产值1.4亿,同比增长7.7%,鞍山市自来水总公司总产值2.2亿,同比增长4.8%,以北美新热点环保有限公司为代表的4家供暖企业总产值合计3.8亿,同比增长1.1%。

    三、商业

    2010年,全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8.0亿元,同比增长20.2%,为区计划的121.9%。其中限额以上批发零售额和住宿餐饮业完成58.4亿元,同比增长33.8%,占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45.6%。批发零售贸易业生意兴旺,实现零售额108.1亿元,同比增长19.3%,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84.5%;住宿和餐饮业实现零售额19.9亿元,同比增长25.2%,占全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15.5%。

    四、固定资产投资及建筑业

    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呈现较快增长,累计完成100.9亿元,同比增长37.1%,为区计划的100.9%。项目推进合力不断提升,全区共有“四个一批”项目515个,涉及资金528亿元,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2个,涉及资金493亿元,同比增加25.4亿元。

    资质以上建筑业企业全年实现总产值78.6亿元,同比增长153.2%,完成增加值22.0亿元,同比增长152.0%。

    五、外经外贸

    招商引资势头强劲。一年来,我区坚持“走出去,请进来”的招商方式,广泛开展“主题式、集群式”招商模式,引进内资外资和项目总数均创历史新高。全年累计实现引进域外资金53.9亿元,同比增长155.5%,为区计划的179.7%;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3.2亿美元,同比增长33.2%,为区计划的124.4%。

    六、财政

    2010年,财政工作围绕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坚持增收与优支并重,改革与发展并行,管理与监督并举,实现了财政收入快速增长。新体制下,财政收入累计完成69.3亿元,同比增长24.8%,增加收入137927万元。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1亿元,同比增长24.8%,增加收入137432万元;原体制财政支出12.3亿元,同比增长3.8%。其中: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支出10.0亿元,同比增长8.7%。

    七、社会保障

    社会保障工作力度强、范围广。全区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37018人,完成年计划的145.7%。实名制就业培训2036人,完成年计划的203.6%。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职工达到41230人,完成年计划的106.8%;失业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到 13954人,完成年计划101.8%;工伤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到11887人,完成年计划110.5%;生育保险参保职工人数达到12099人,完成年计划108.8%。

    八、城区建设

    城区建设成果卓越。园林绿化成效显著。全年共栽植乔灌木17438株、模纹83010平方米、草坪106600平方米,城区绿化覆盖率达46.9%。小区道路挖掘审批修复工作井然有序,全年共审批小区道路挖掘施工申请23次,施工面积达1861平方米。城区环境卫生得到明显改善,共清理卫生死角279处,清运各类垃圾410车次共795.5吨、清理残冰10余吨。城市危旧房改造也取得了卓越成果,2010年拆迁改造涉及14个地块,面积76.33万平方米,涉及10个街道,居民19208户。已完成新华街小区回迁安置工作,回迁安置居民1332户;10月,建工宾馆西小区、正义街南等2个地块,800多户居民进行回迁选房;人民公园南、胜利宾馆北、后峪等项目也将要陆续回迁。同时,城区亮化工作、防汛工作也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九、教育和科技

    教育事业硕果累累。2010年,全区大力推进重点校园工程建设,办学条件得到全面改善。投入5530万元,新建了南长甸小学、钢都小学分校、华育中学分校三所学校。投入400万元,为烈士山小学等7所学校操场铺设塑胶和人造草坪。投入1460万元,更换了16所中小学教师办公桌椅1102套,购置中小学生桌椅2500套,更换了8所中小学156块教室黑板,为4所小学建设了标准实验室。投入515万元,新建9间计算机教室,125间多媒体教室,5间电子备课室,新增计算机500台,为2所学校校园网综合布线。全区教育水平进一步提高。今年中考,全市前10人,我区占8人,中考状元再次被我区囊括,其他各分数段人数均居全市前列。华育高中高考升学率占全市同类高中前列。与此同时,我区在教师队伍建设和教育形象提升上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广泛开展国内外教育交流活动,积极推进“争先创优”活动,确保了教育系统的和谐稳定及繁荣发展。

    科技事业日新月异。2010年,全区加大科技研发经费支持力度,以推动企业技术创新,带动提高地区科技自主创新能力。累计申请市以上重点科技项目124项,列入国家中小企业基金项目2项,省中小企业创新基金项目3项,市重点科技项目40项,争取资金近700万元。全区有圣维公司、博达公司、永新环境工程有限公司、凯驰经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九鼎摩材料有限公司等30家企业与20多所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建立了技术依托关系和多种形式的联合与协作。全年专利申请量达到420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03件,授权专利数达到252件,其中授权发明专利70件。同时,我区不断加强服务体系建设,区创业中心面积达到14万平方米,2010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9.3亿元,税收1.2亿元,入驻企业1159户。

    十、文化、体育和卫生

    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2010年,全区文体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全区公共文体设施总面积达170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达到3.47平方米。健身路径78套,区属75个社区3个自然村实现了全覆盖。信息化装配水平实现新跨越,投入20万元购置30台超薄液晶电脑、电子图书6000种,接收市资源共享支中心电子阅读卡100多个。目前,我区在信息资源共享工作的覆盖面达到100%(年接待读者10万次以上)。文体活动百花齐放,文体活动人口倍数增长。今年先后举办、承办了首届千山杯全国北方赛区体育舞蹈公开赛、区机关干部登山比赛、鞍山市第五届千台万人乒乓球系列启动仪式、铁东区迎春晚会、铁东区三八妇女节联欢会、2010年鞍山市美丽钢都大型文化广场系列活动暨红诗鞍山咏诵会、书香相伴人生路”系列活动、读者猜谜、新春征联、精品图书展览、摄影知识讲座、全国读书征文活动、科普资料展播、图书馆服务宣传周活动等10余次大型读者活动,同时还开展了文化送书活动,在春节、五一期间为新建的社区分馆、图书流动站及病残读者开展3次送书上门服务,送书600册。此外,我区申报的首例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及其代表性传承人单长文的戚家通臂拳,申报成功。

    医疗卫生体系不断健全。社区卫生服务不断健全,2010年全区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社区卫生服务站20个,其中7个中心、12个站已达到国家标准。健康普查扎实开展,全区50%以上社区家庭建立健康档案,60岁以上的老年人、慢性疾病病人健康档案建档率达65%。重大疾病防控能力不断提升,全区“五苗”覆盖率95%以上,完成接种计划100%,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100%。妇幼保健工作成效显著,共对孕产妇管理建卡1800人,系统管理率达93.88%,住院分娩率达100%。全区0-7岁儿童保健管理率84.75%,系统管理率96.5%。新生儿筛查率达到了98%以上,有效降低了残疾儿童的发生率,提高了全区人口素质。建立健全新农合作保障制度,在新兴街道的三个村2033名农村居民中组织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1337人参加了新农合,参合率为65.8%。累计筹集资金21万元,政府医疗补助年人均由90元提高到120元,资金使用率达到87.67%。

    十一、人口

    2010年末,全区人口总数为498794人,全年共出生人口2754人,死亡人口3555人,出生率为5.52 ‰,政策生育率达100%;自然增长人口-801人,自然增长率-1.61‰;流动人口7727人,其中流入3538人,流出4189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