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
    时间:2011-02-22来源:铁东区发展和改革局 点击:

     

    “十二五”时期,是铁东区打造连接辽宁沿海与腹地商贸服务中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科学编制和有效实施“十二五”规划,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新的起点上推进铁东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一五”时期,是铁东历史上经济增长速度最快、发展质量最好、社会进步最显著、城区面貌变化最大、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时期。五年来,全区人民在区委、区政府的正确领导下,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经济率先隆起,构建和谐铁东”主题,围绕“两个高于、一个进位”的奋斗目标,优化产业结构,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民生质量,促进社会和谐,实现了经济社会大发展快发展,全面完成了“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为“十二五”的加速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经济实现跨越发展,综合实力再上新台阶。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地区生产总值(老口径)118亿元,为“十一五”规划目标的295%,年均增长37.4%。区级财力显著增强,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亿元,为“十一五”规划目标的160%,年均增长26.4%。商贸经济不断繁荣,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7亿元,为“十一五”规划目标的211.7%,年均增长45.4%。投资力度持续加大,五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65.8亿元,为“十一五”规划目标的379.6%,年均增长46.5%。经济开放度迅速提高,五年累计引进外资6.77亿美元,为“十一五”规划目标的677%,年均增长237%;累计引进域外资金113.4亿元,年均增长65%。

    2、产业结构更趋合理,服务业规模不断壮大。经过五年的战略性调整,实现了“工业进园区、商业进城区、民居进小区”目标。服务业内部结构日趋优化合理,集聚效应明显增强。大商场、大超市、大品牌陆续落户铁东,金融、保险、商务服务功能不断完善,商贸业、房地产业、金融业全面提升。服务业增加值达到105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89%。精品商业集聚,投资13亿元的景子街购物中心、投资10亿元的新兴商贸城、投资7亿元的大商新玛特、投资2.8亿美元的TESCO广场等大型商业项目全面开业,形成了聚集人气、商气的大型商厦云集的精品商业群。房地产业发展迅猛,香港恒基、深圳万科、深圳盈超、北京东亚等一大批实力雄厚的房地产企业入驻铁东,以投资40亿元的万科惠斯勒小镇、投资30亿元的公园1号、投资30亿元的东亚第一城为代表的一批高端楼盘相继开竣工,投资13亿元的爱家皇家花园、投资9亿元的四隆花园、投资5.1亿元的新景世纪城等60多个商居地产项目入驻铁东,累计开发商业面积167万平方米。工业项目实现了历史性突破,以辽宁圣维科技机电有限公司为代表的13家工业企业入驻达道湾工业园区并竣工投产,紧固件产业集群项目一期工程开工,东大产业园即将建设,工业项目集聚效应初显,为全区经济发展提供新的支撑。物流业全面发展,投资40亿元的东北MALL、投资20亿元凯兴冷冻冷藏物流城开工建设,红星美凯龙旗舰店、农副产品批发市场、十里河灯具城等一批规模大、功能全的物流项目全面启动,物流强区初现雏形。

    3、招商引资成效显著,项目建设步伐加快。创新“六位一体”招商模式,突出主题招商和以商招商,全区项目建设再创辉煌。五年间,赴日本、韩国、香港、长三角、珠三角等地招商150余次,接待国内外客商5000余人次。全区“四个一批”项目总数达到1262个,资金总额617.5亿元,其中投资超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22个,资金总额467.8亿元,成为全区经济大发展快发展的强大引擎。

    4、城区建设全面推进,区域环境更加优美。区容区貌进一步美化,总投资约5亿元用于城区建设,其中:维修改造胜利南路、园林路等50条主次干道和街巷路;建设了13个街心花园、65个社区健身广场,改造、恢复绿地78万平方米,新植道路75条,新建基础绿地78处,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6.9%;封闭47个小区,安装1万余米围栏;新建、更新路灯17000基;亮化楼体220栋;新置、更新环卫设施260(台)辆;安装地埋式垃圾箱505处,使我区在净化、绿化、亮化、美化上实现了质的突破。着力开展棚户区和危房改造工作,五年来共拆迁73个地块,拆迁面积179.5万平方米,建成开发商小区47个,面积270万平方米,已回迁健身大院等10个小区,7150户动迁居民得到妥善安置。全面推进节能减排,拆扒10吨以下燃煤锅炉63台,为饭店、宾馆加装油烟净化器115台,二氧化硫排放总量、烟尘排放总量明显下降,空气环境质量符合国家二级标准的天数达到300天以上。广泛开展“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全区已有绿色学校28所,其中国家级1所;绿色社区8家,其中国家级1家;绿色家庭104户,其中全国绿色家庭1户。

    5、民生保障不断加强,社区建设步伐加快。健全区、街、社区三级就业服务体系,实名制扶持创业带头人1155人,普惠制培训18975人,实现城镇实名制就业177544人次,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6%以内,“零就业家庭”始终保持动态为零。社会保险实现应保尽保,办理企业基本养老保险职工41230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82796人,困难企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8423人,新型农村合作医疗5504人。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革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改革工作,实现307种基本药品零差价销售。扎实推进精品社区建设,投入3000余万元,建成8个国家级精品社区、8个省级精品社区,7个街道养老服务中心,30个社区养老服务站。对全区84名“三无”老人实行了政府买服务,为2000多户老年人安装了“养老服务110”电子呼叫系统,建立了“十分钟养老服务医疗圈”。“十一五”期间,铁东区成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

    6、平安城区建设深入开展,社会事业生机蓬勃。全面落实“五五”普法规划,深化治安综合治理,建立健全“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格局”,实现了“省平安区”六连冠,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区。深化实施“科教兴区”战略,构建了比较完整的区域终身教育体系,九年义务教育取得“双高普九”显著成就,基础教育均衡发展水平居全国前列,学前教育、特殊教育、社区教育处于全国、全省先进地位,高中教育蓬勃发展,荣获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全国社区教育示范区称号。初步形成公共卫生服务体系,7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2个社区卫生服务站已达到国家标准,适龄儿童建卡、建证率达100%,群众的卫生知识知晓率达85%以上。较好地完成了所承担的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工作,有效防控“甲流”疫情。深入开展“婚育新风进万家”活动,不断提高群众生命质量,人口自然增长率持续负增长,进入全国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先进区行列。文体事业全面繁荣,建设完善了“三馆一中心”、街道、社区文化场馆,区档案馆率先进入国家二级综合档案馆;新建、改建室内外活动场所174处,全区公共文体设施总面积达到170万平方米,人均使用面积3.47平方米,比“十五”期间增加2.47平方米;组建了140支文艺团队,全区经常参加文体活动的人数达到全区人口的45%以上,荣获全国文化先进区、全国青少年体育工作先进区称号。公共应急处理机制逐步健全,进一步完善应急救援体系建设,健全重大隐患治理、重大危险源监控制度,突发公共事件应急处理能力增强,无重特大安全事故发生。居民幸福感指数明显提高,预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速14%以上。

    7、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成果显著。坚持科学施政、依法行政,全面提高政府公信力、执行力和创造力。始终坚持重大事项集体决策制度,推行政务公开,提高决策的可行性和实效性,行政透明度明显提升。强化行政效能监察,提高服务水平和工作效率,工会、共青团、妇联、工商联等人民团体充分发挥了联系群众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人民群众参与政治、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平等权利得到了保障,党政机关体现出较高的执政能力。围绕创建全国文明城区目标,统筹推进文明创建工作。贯彻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积极创设活动载体,全区居民文明素质和城区文明程度不断提升。大力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促进青少年健康成长。全区13个街道100%获得市文明街道称号,70%被命名为省文明街道,全区52%的社区达到市级文明社区标准,连续五年被评为省文明城区。

     

    第二章  发展环境

     

    一、基本经验

        “十一五”时期的成功实践,在于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五年来,我们抢抓机遇,乘势而上,成功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挑战和考验,对经济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有了新的飞跃,驾驭复杂局面的能力有了新的增强,科学执政水平有了新的提升,为“十二五”的加速发展积累了宝贵经验。

    一是始终坚持科学发展,不断探索经济发展新思路。紧紧抓住发展第一要务,牢固树立机遇意识、忧患意识、责任意识,努力推进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优化经济结构,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经济发展实现了由简单数量扩张向注重结构布局调整的转变,促进了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二是始终坚持项目带动,不断培植新的经济增长点。实践证明,项目是发展最直接、最有效的载体,扭住项目工作这个核心,大力拓展发展空间,破解拆迁难题,实施重点项目带动战略,促进了新经济增长点、新财税点、新就业点的形成,为今后加快发展蓄积了强大势能。

    三是始终坚持对外开放,不断提升招商引资新水平。依托区位优势,大力改善投资的软硬环境,把招商引资作为区域经济发展的主旋律,树立“以产业为导向,以培植税源为目标”的招商理念,加大力度,创新模式,拓展领域,提升质量,有力地促进了经济的良好发展。

    四是始终坚持统筹兼顾,不断促进社会的全面进步。完善城区功能,促进社会各项事业快速发展,提高城区建设和管理水平,改善人民群众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抓好社会稳定,努力净化社会治安环境和社会风气,着力营造干事创业和风正气顺、人和业兴的良好环境,形成推进发展的优势和强大合力,努力实现经济社会、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

    五是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不断提高人民生活质量。把执政为民的要求融入到发展思路里,体现在政策措施中,落实到具体工作上。把富民作为优先发展的目标,调动一切积极因素,激发创业活力,使人民群众的生活更加宽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的理念,把改善民生放在突出位置,着力解决好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切身利益问题,努力为群众办好事办实事,让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使工作实效真正体现在百姓受益上。

    二、面临的挑战

    对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我区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深层次的矛盾和问题,为我们未来五年的发展带来了严峻的挑战。

    一是率先发展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辽宁沿海经济带发展规划和沈阳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省内传统强区加速发展和沿海港口地区的快速崛起成为必然,对我区经济加速发展形成新的挑战。

    二是产业整体竞争力还不够强。经济增长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服务业集聚效应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现代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辐射功能不强,能有效支撑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的大项目还比较缺乏。

    三是社会公共服务体系还不能完全适应发展要求。随着城区扩大和部分权限下放,城区管理的压力增强,城区建设负担加重,教育、卫生、文体、社区等社会事业建设项目投入增加,拓展空间工作任务繁重。劳动就业、医疗卫生、社会治安等领域需要解决的问题还比较多,利益调整引发的社会矛盾还会不断出现,构建和谐社会的任务还很艰巨。

    三、发展的机遇

    “十二五”时期,铁东面临的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的发展环境。一是从国际国内生产要素流动和产业转移的形势看,现代服务业向三线城市扩展的趋势进一步显现,金融、通讯、房地产等产业转移加速,为我们提供了承接外来资金和产业的机遇;国内经济结构正处于新一轮大调整、大升级阶段,区域性的产业、人才、资金的集约化发展趋势日益明显,产业转移步伐加快,为我区实现现代服务业跨越式发展带来了难得的机遇。二是从全省情况看,我省沿海经济带和沈阳经济区发展规划上升为国家战略,铁东作为沈大经济带上最重要的连接带和隆起区,将全面参与和融入经济全球化过程,国际产业、资本和技术将加速向我国转移,南资北上的势头将更为强劲,为我区实现经济发展增添持续动力。三是从我市情况看,鞍山“十二五”时期工业化全面升级,主导产业集群化趋势更加明显,对商务、贸易、信息、物流等配套服务的相关产业需求会更强烈,为商贸业升级、现代服务业发展提供了良好时机。四是“十一五”期间,我区经济增长明显高于预期目标,“十一五”规划确立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任务提前完成,使我区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和谐进步的物质基础更为坚实;随着区划面积的调整,城乡一体化建设加快推进,为我区突破空间制约的矛盾创造了有利条件;“十一五”期间,我区通过拓展空间,使商业营业面积由“十五”末期的119万平方米增加到286万平方米,随着鞍山城区现代化进程提速,城市空间布局将进一步优化,预计我区“十二五”期间还将净增长500万平方米左右的商业面积,为我区服务业优化升级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面向未来,铁东已经站在一个新历史起点,必须准确把握时代脉搏,精心谋划发展蓝图,努力实现历史新跨越。

     

    第三章  发展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经济率先隆起,构建和谐铁东”的总体要求,以建设辽宁中部城市群的中心区域为核心战略,按照北部服务业集聚区、东北部文化旅游休闲区、东南部生态宜居区、南部服务业新区的总体布局,注重优化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以商贸业、金融业、文化旅游业为支柱产业,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全面提升城区综合功能和竞争优势。改善人居环境,提升民生质量,加强社会建设,促进经济、社会、生态协调发展,把铁东区建设成为连接辽宁沿海与辽宁中部城市群的商贸服务中心,成为全省最强城区、和谐城区、幸福城区,在鞍山市新一轮发展中发挥领军作用。

    二、发展目标

        “十二五”期间我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总体目标是:继续保持经济大发展快发展,主要经济指标高于全省城区平均水平、全市平均水平,成为产业结构优、发展后劲足、经济实力强的繁荣铁东;继续加强民主法治建设,强化社会治安综合治理,成为法治程度高、公共秩序好、社会矛盾少的平安铁东;继续推进生态城区建设,营造生态人居环境,成为服务功能强、城区品位高、生态环境优的魅力铁东;继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不断满足不同层次群众的多元需求,成为保障机制新、群众实惠多、幸福指数高的和谐铁东;继续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全面发展各项社会事业,成为居民素质高、社会事业兴、生活品质优的文明铁东。

    主要目标是:

    ——经济平稳较快增长,努力建设最强城区。优化经济结构,拓展服务业新领域,发展新业态,培育新热点,推进规模化、品牌化、网络化经营,打造以服务经济为主的辽宁中南部城市群商贸中心、金融中心、文化中心。“十二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7%,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8%,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22%,引进域外资金年均增长32%,直接利用外资每年在市政府下达计划基础上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0%。地区综合经济实力和社会发展指标达到国内发达城市中心城区平均水平,进入全省十强城区。

    ——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努力建设和谐城区。政府职能加快转变,政府公信力、行政执行力和人民满意度进一步提高。民主法治更加健全,人民群众权益得到切实保障,社会管理制度趋于完善,进入国家民主法治城区行列。加强社区特色服务和便民服务网络建设,和谐示范社区达到100%。建立“责任明晰、调处有力、决策快捷、权力集中、权威高效”的一站式信访服务模式,完善信访大厅服务功能。社会矛盾纠纷调处机制更加完善,安全监管工作落实到位,争创“全国社会综合治理长安杯”。城区基础设施日臻完善,城区综合承载能力和综合服务功能不断增强。

    ——公共服务更加改善,努力建设幸福城区。群众性精神文明建设呈现制度化、规范化、常态化,全民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不断提高,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创建全国文明城区。学前教育全面普及,素质教育深入扎实,全区人民受教育程度稳步提升。文化体育事业蓬勃发展,群众性文化体育活动丰富多彩。加强技能培训,促进充分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2.5%以内,创建创业型城区。建立和完善公共财政体制,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加大公共服务领域投入,健全覆盖城区的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居民社会保障体系、居民基本医疗保障体系、弱势群体的基本生活保障体系和社会管理服务体系。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显著减少,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城区绿化覆盖率达到47.1%,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85%以上。城区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3%以上,城市人均住宅面积达到30平方米,让发展成果更多地惠及群众,让全区人民生活得更加幸福美好。

    三、发展布局

    根据鞍山市整体发展和建设布局,从铁东区的区位特点和资源优势出发,将我区总体上划分为北部、东北部、东南部、南部四个区域(即北部服务业集聚区、东北部文化旅游休闲区、东南部生态宜居区、南部服务业新区),努力实现经济和社会、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1、北部服务业集聚区:西起建国南路、东至园林路,北起通山街,南至解放东路,是铁东区商贾集聚、金融发达、服务完善、人流密集的区域。重点建设二一九路金融大道、站前中央商务区,形成五大功能布局,即商业购物功能布局、商务办公功能布局、金融服务功能布局、文化信息功能布局和休闲娱乐功能布局。

    2、东北部文化旅游休闲区:在千山中路两侧,依托二一九公园、玉佛苑、东山风景区、市博物馆等得天独厚的优势,着眼于旅游产业的住宿、餐饮、娱乐、演艺功能,加强配套项目建设,完善“吃、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条。加快建设各种档次的宾馆酒店,建设特色旅游商品交易场所、特色餐饮服务网点,引进新型景区和主题公园,增强区域旅游购物和休闲健身功能,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引导形成集文化展示、休闲娱乐、户外健身于一体的文化旅游休闲区,打造市民户外休闲基地,构筑铁东“休闲之区”地标。

    3、东南部生态宜居区:重点建设适合人居的生态居住区和新型社区。完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住宅小区全部实行物业管理,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公众生活质量,高标准改造营城子公园,建设铁东区文化体育公园,拓展市民文化体育活动的空间,着力营造绿色常在、清新宜人的人居环境,为居民生活各方面提供各种高质量的服务。

    4、南部服务业新区:包括旧堡街道的3个社区及东鞍山镇的四方台社区,该片区域是目前全区服务业发展基础相对薄弱但发展潜力较大的区域,是全区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是推动全区服务业迅速腾飞的关键区域。充分发挥鞍海经济带的交通优势,与服务业集聚区实现错位发展,优势互补,重点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商务服务业、科技服务业等现代服务业,强化生活配套服务,完善商务、餐饮和休闲娱乐功能,打造成为宜居利商的铁东区商业副中心。

     

    第四章  发展任务

     

    一、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实现结构优化升级

        以发展楼宇经济为方向,大力推进产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以提升传统服务业为基础,加速发展金融保险、旅游休闲、社会服务等具有优化和整合传统服务业作用的现代服务业,带动区级税源经济的再发展;以发展物流业、工业集群为辅助,构筑符合铁东区位特点的优势产业体系。到“十二五”末期,现代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占到地区生产总值的50%以上,实现商贸业取代房地产业成为我区经济快速增长的支柱产业。

    1、加快发展商贸业,实现商业布局调整

    商贸业是铁东区的传统优势,更是铁东区的重要产业支撑。“十二五”期间,以整合商贸资源为主线,以优化商贸布局、满足市民消费需求为主题,利用现代经营方式和技术手段,加快商业布局的调整。

    打造站前商贸中心。通过创新业态,发展连锁,错位竞争,提升功能,引进众多世界知名品牌和企业,重点培育一批现代大型商业广场、主题专业商厦、品牌旗舰店和精品专业店、专卖店,形成商业中心的核心企业群体,推动商业中心集聚化、特色化、商务化发展,提升商贸业的现代化水平。

    推进两个商圈建设。根据我区区域商业特点、基础设施及人口趋势,按照功能完善、消费便捷、特色突出、满足需求的要求,打造湖南商圈和旧堡商圈。在湖南地区通过调整提升现有商业业态,鼓励发展特色餐饮网点,新建2个大型超市、2个大型农贸市场,构建富有活力、繁荣繁华的湖南商圈。在旧堡地区规划建设2至3个大型商厦,鼓励发展专业店、专卖店,配套发展休闲娱乐设施,提升购物环境品质,打造集诸多功能为一体、富有特色的铁东商圈。

    完善三条商业聚集带。在胜利路,形成高品位购物、休闲娱乐精品商业景观带;在建国南路,形成星级酒店、餐饮娱乐、休闲购物精品聚集带;在解放东路,形成文化休闲娱乐带。

    培育五条特色街。在东山街,形成布局合理、错位经营、层次清晰的商业精品街;在新华街,形成集美食、娱乐于一体的餐饮娱乐街;在工人街,形成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风味小吃街;在汇园路,形成集休闲、娱乐于一体的酒吧风情街;在绿化街,形成以生态养生美食为主的生态养生街。

    2、重点发展楼宇经济,推进区域总部建设

    以铁东密集的商务楼宇为载体,进一步完善楼宇功能,搭建区域总部经济发展的平台,大力发展楼宇经济。围绕加快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目标,突出资源优势,以招商引资为根本,以吸纳世界500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区域总部入驻为主导,重点吸引金融保险、信托证券、商务中介、现代物流、信息软件等生产性服务业落户,使我区成为世界跨国公司的总部、地区分部、研发中心、采购中心、营销中心的集聚地。“十二五”期间,出台商务写字楼管理办法,制定楼宇经济发展奖励细则,规范楼宇等级标准,完成建设好恒体地产、新港国际、皇冠假日酒店、国际明珠等一批标志性商务楼宇,全力打造石油大厦、钢铁大厦等一批5A级智能大厦,推进楼宇经济建设和发展,使之成为铁东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

    继续发展小额贷款公司、担保公司;引进股份制商业银行、外资银行和信托机构,形成国家、地区银行和专业银行、外资银行、信托机构并存互补的格局;引进国内外各类保险公司,推进保险业更大范围的竞争;鼓励基金、证券、期货、拍卖、典当、融资中介等其他金融服务业机构在我区聚集。“十二五”期间,精心打造二一九路“金融大道”,规划建设金融大厦、股票期货大厦,形成多元化资本、资产市场,努力构建多种金融机构、资本交易市场共同发展的现代金融体系。

    提高中介服务水平,大力发展审计、会计、法律、公证、仲裁、计量、技术和咨询等现代中介服务业,为政府、企业和家庭提供决策咨询、投资论证、经济代理、市场调查、家庭理财等新兴中介服务业,提升对总部资源的吸引力,形成信息快捷、设施完善、服务一流的服务经济。

    针对铁东区域工业弱化的状况,重点发展工艺美术日用小商品等加工型、劳动密集型企业;发展智能化仪器仪表等高、精、尖产品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群,形成以中小企业、科技项目、专利产品为依托的科技型都市工业经济。

    “十二五”期间,培育2户以上“5000万元楼宇”,10户以上“1000万元楼宇”。

    3、优化发展房地产业,完成现代物业管理体系建设

    注重引导房地产企业调整发展思路,利用现有资源提升竞争力。在民居上,鼓励有实力信誉好的房地产企业适度研发中高档住宅,建设一批生态、智能化示范小区,提升宜居水平。在经济发展上,积极引导和支持投资商盘活现有的存量商务商业楼宇,推进高标准商务楼宇的开发,实现房地产开发与商务运作的互动。引进现代物业管理公司进入商务楼宇和新建小区,建立与居民需求层次和承受能力相适应的物业管理体系,提升楼盘及城区的形象和档次。扶持房地产评估、房地产测绘、房地产经纪代理、房地产咨询策划等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房地产业服务体系的形成。

    4、推动发展物流业,做大工业产业集群

    针对铁东区产业发展不平衡的实际情况,在达道湾工业园区内,继续抓好东北MALL、凯兴物流两大物流项目建设,进一步吸引德国麦德龙连锁超市、法国迪卡侬体育用品大型超市、瑞典宜家家居广场等国内外知名企业和品牌入驻,规划形成辐射辽南地区最大或较大的集大型家居、化工建材、轻工产品、冷冻冷藏为一体的仓储中心、产品交易中心和采购基地,最终成为辐射辽宁中部城市群、规模达到150万平方米的现代物流集散地。打造以春雨集团为龙头的紧固件产业集群,形成年产50万吨的紧固件产业园区;积极与东北大学联合,开发生产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国际先进水平的先进耐火材料及永磁调速设备等,形成投资超10亿元的东大冶金技术产业园。

    二、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发展活力

    1、加大扶持引导力度,推动民营经济新一轮大发展快发展

    把民营经济的发展作为“十二五”期间铁东经济发展及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劲动力。充分利用国家、省、市有关政策,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入国家已经放开的领域。加强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和信息资源共享网络建设,着力构建创业服务平台、融资担保平台,建立健全对民营企业的融资担保、就业培训、创业服务、市场开拓等社会化服务体系,为民营企业提供公平优质高效服务。加强区级民营企业维权投诉中心建设和法律援助体系建设,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2、实施中小企业成长战略,打造大企业集团

    着力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理念,全面提升企业及产业的竞争力,积极培育规模型民营企业。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鼓励企业引进技术,开发科技项目,培育人才队伍,提高科技素质。引导企业通过创造名牌产品,培育和打造一批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品牌、知名企业、知名企业家,提升民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自主创新能力和经济增长贡献率。重点引导、推动、扶持有良好市场前景的规模骨干企业,建立健全现代企业制度,加大招商引资、上市融资力度,引进战略投资和合作者,打造出一批骨干企业或企业集团。重点培育2家税收超1亿元,10家税收超5000万元,2家股票上市的民营企业。到2015年,全区规模以上民营企业争取达到3000家。

    3、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提高对外开放水平

    结合我区商业布局、自然优势、教育优势,精心谋划招商项目,采取“以外引外”、“以民引资”、“以会引商”等多种形式,着力引进高集聚、强辐射的品牌企业,促进中心城区功能快速提升和生活环境快速改善。以优化出口结构为重点,大力推进出口增长方式转变,深入实施“科技兴贸”和“品牌兴贸”战略,大力扶持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逐步培育一批有国际竞争力、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出口品牌企业。“十二五”期间,引进实施亿元以上项目200项,其中3000万美元以上外资项目10项。

    三、推进城区生态化建设,创造优美生活环境

    1、提升城区品位,提高城区整体绿化水平

    以创建“森林城区、园林城区”为目标,强化生态环境建设管理,力求将铁东建成“生态健康发展、人居环境优美舒适、市民生态意识良好”的绿色城区。突出绿色理念,努力打造一批规模大、标准高、质量优、效益好,能够代表生态旅游城市形象,能够经得起时间检验的精品工程。完善城区绿化系统,新植道路12条,更新道路25条,补植道路40条,建设精品绿地10处,改造20个总面积80万平方米旧小区,完善居民区绿化20万平方米。到2015年,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7.6平方米,居民区绿化实现专业一体化管理,提高全区绿化整体养护管理水平,逐步把铁东建设成为四季常青、三季有花、错落有致的大花园。

    2、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生态宜居城区

    以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提高生态文明水平为主线,加强环境综合整治,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低碳经济,努力建设生态宜居城区。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区域空气环境、声环境质量达到规划功能区标准;区域生态建设持续推进,空气环境质量达标天数达到85%以上。提高市容建设水平,到2015年末,主次干道机械化清扫率达到100%,全面实现“垃圾定时定点收集”和“分类收集”,占道市场全部实现退路进厅,居民区自行车存车场80%以上进入一级水平。

    四、健全就业和保障体系,提高为民服务水平

    1、完善劳动就业服务体系,创造均等就业机会

    “十二五”期间新开发就业岗位10万个,基本实现充分就业。完善“零就业家庭”动态管理,拓宽“零就业家庭”人员安置渠道,确保“零就业家庭”动态为零。扶持创业企业600户,建设国家级创业型城区。创新就业培训模式和内容,全面落实“普惠制”培训政策,就业培训1万人。构建坚实的市场就业主渠道,不断完善人力资源市场功能,促进劳动者市场就业。以提高素质和技能为重点,积极发展多形式的职业教育,抓好成人岗前培训和继续教育,五年内实现全区新增劳动力全部持证上岗。

    2、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优质公共服务

    进一步完善养老、医疗、失业、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实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全覆盖。完善现代社会救助保障体系,实现由单一救助制度向完整救助体系的转变,由传统管理型向现代公共服务型转变。以建设区域性老年服务中心为主线,创新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全面提升社会福利事业发展水平,到“十二五”末期,全区养老机构达到20家,床位2500张;新建3000平方米、拥有300张床位的区养老服务中心,新建和完善30个高标准社区日间照料室,每千名老人实际拥有床位30张。加快建设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的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网络,“十二五”期间,每个街道办事处建成1处150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20个150平方米以上的社区卫生服务站以及3个村卫生室,所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及村卫生室达到国家标准。

    3、完善社区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生活需求

    推动高标准示范社区建设,提升社区服务功能,“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20个1000平方米以上的高标准社区,实现每个街道拥有2个以上1000平方米的高标准示范社区服务中心,每个社区建有不少于500平方米的综合性、多功能的社区服务站。到“十二五”末,社区总面积由“十一五”时期的3.6万平方米达到7万平方米。继续完善“错时工作制”,方便群众办事;开展预约服务和上门服务,推行社区干部个人联系电话公开,24小时全天候为居民服务,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需求。完善社区便民利民服务网络,实现再生资源体系建设进社区。加快“村改居”步伐,加速农业劳动力的转移,全面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发挥地方高校作用,促进社会工作职业化、教育专业化,搭建高校服务社会的平台。组建社会工作者协会,社区志愿者注册率占居民人口总数10%以上,推动社区服务深入发展。

    五、全面提升社会事业发展水平,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均衡发展各类教育,创建全国教育示范区

    落实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教育投入,实现财政性教育经费支出占地区生产总值4%的目标。全面提高现代化办学水平,确保学前教育全面普及,争取公益性幼儿园与民办幼儿园比例达到1︰7,学前三年儿童入园率达到100%,0-2周岁婴幼儿受教育率达到70%;义务教育高位均衡,小学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升学率保持100%;初中入学率100%,巩固率98%以上;高中教育优质特色,全区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96%;全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巩固率继续保持98%以上。全面改善办学条件,不断整合教育资源,建立并完善各类教育优质、均衡、协调发展的现代化格局,争创全省首批教育均衡发展示范区;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数量充实、素质精良的干部、教师队伍,探索并建立教育家型校长/教师的培育机制;培育一批具有文化特色和学校办学特色的教育品牌;加强教育国际交流合作,借鉴国际上先进的教育理念和教育经验,促进我区教育改革发展;不断完善以多元开放、优质高效为特点的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初步建立以学习型城区为标志的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的终身教育体系。到2015年,把铁东区建设成为各类教育优质均衡、特色鲜明、开放多元、人民满意的现代化全国教育示范区。

    2、加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提升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全面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建设覆盖全区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体系,加快建立以国家基本药物制度为基础的药品供应保障体系,建立规范的公立医院运行机制,逐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的目标,提高全民健康水平。建立信息平台,形成全区医疗信息在同级社区服务中心、医院间的互通、与专科医院的互联;组建院内局域网,并与沈阳医科大学等大型医疗机构开展远程会诊,提高医院管理能力及业务水平。政府举办的医疗卫生机构所有药品均实行公开招标采购和药品零差率销售,切实缓解人民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推进覆盖广泛群众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全面普及九大类22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提高疫情预警预测能力,探索建立艾滋病高危行为干预常态工作机制。积极探索新的健康教育形式,提高全区人民群众的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继续加强食品安全监督,预防控制重大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保障全区人民饮食安全。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提升专业医疗水平,把区医院(眼科)、区中医院(糖尿病科)、口腔医院培养和打造成全市乃至全省知名专科医院。

    3、科学发展人才事业,建设人力资源强区

    坚持聚才、育才、用才并用的原则,调整政策,优化机制,着力营造有利于人才集聚的环境。以省“百千万人才工程”为载体,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专业技术人才、社区实用人才的培养,加强人才队伍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和自主创新能力建设,提高全区人才整体素质。加强人才引进的载体建设,以高层次人才为重点,加快人才资源引进。加强人才市场建设,健全人才市场服务功能,实现人才市场和劳动力市场的资源信息共享,完善服务手段,提高人才市场社会化服务水平,建立区域性人力资源市场。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人才流动机制、人才使用机制,构建人才创业发展的良好环境,促进人才合理、有序流动,切实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以能取人,任人唯贤,形成以政府激励为导向、用人单位激励为主体、社会力量激励为补充的人才激励机制。高新技术人才以年均5%速度增长,到2015年末达到1.4万人。

    4、积极发展文体事业,构筑文体健身服务体系

    加强特色文化广场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广场演唱活动,逐步形成规模、形成特色,打造铁东广场演唱品牌,创建全国文化特色广场。广泛开展群众美术和摄影活动,创建辽宁省群众美术活动和群众摄影活动基地。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体系,充实完善非物质文化遗产数据库,完成1-2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基地或传习所的建设任务。推进区街两级图书馆联机跨库检索服务和特色图书馆、站建设,最大限度地满足群众的阅读需求。积极开展体育基点校建设,使全区26个基点校达到全覆盖。“十二五”期间,高标准建设1个1000座位集影视娱乐为一体的俱乐部,打造国家级学校青少年体育基地和社区健身俱乐部各3个,全区体育人口比例年均提高5个百分点,到2015年达到20万以上。

    5、保护妇女儿童合法权益,完善残疾人社会服务

    形成有利于妇女创业和发展的环境,提高妇女创业能力,促进下岗失业妇女再就业。深化巾帼文明社区创建活动,创建一批省、市巾帼社区服务示范点。不断完善妇女维权机制,广泛开展反对家庭暴力,维护妇女权益活动,形成全社会尊重、关心、爱护妇女的氛围。全面贯彻“儿童优先、儿童参与”原则,以提高儿童身心素质为重点,优化儿童成长环境,依法全面维护儿童应享有的各项权利,为儿童提供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生活娱乐等全方位服务,不断提高儿童的整体素质。“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1处配套设施完善的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完善残疾人社区康复服务体系,积极推进残疾人康复服务专门机构和康复服务专业人才队伍建设,建设集教育、康复、娱乐、劳动为一体的智力残疾和重度残疾人的托养机构、庇护就业机构,为智力残疾人提供系统化、终身性康复服务。大力弘扬人道主义思想,倡导理解、尊重、关心、帮助残疾人的良好社会风尚,营造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残疾人事业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环境。大力扶持有劳动能力的贫困残疾人实现脱贫,改善贫困残疾人家庭居住条件。

    六、深化民主法制和精神文明建设,努力构建和谐社会

    1、加强民主政治建设,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正确处理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完善相关政策,为多元化市场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推进政府信用建设,树立政府信用形象,加强政府守信示范工程建设,着力构筑诚信、公平、高效的服务型政府。建立和完善政府信息公开与披露机制,提高行政行为的公开性透明度。主动接受人大、政协、社会及舆论监督,引导社会各界和广大人民群众支持和监督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形成与建设法治政府相适应的良好社会氛围。坚持科学民主决策,充分发挥各党派、各团体和社会各阶层在民主政治建设与构建和谐铁东中的作用。加快政府管理模式和管理手段创新,大力推进电子政务,推进政府绩效管理评估。以档案信息资源为核心,创新档案开发利用方式,建设全区信息档案服务网络,建设现代化数字化档案馆,促进档案工作健康快速发展。深入开展“六五”普法,到2015年全区民主法治社区100%达到省级标准。

    2、深化精神文明建设,为城区发展提供精神动力

    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工作,深入开展“讲文明、树新风”和“社会志愿服务”活动,加强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建设,引导广大干部群众参与道德实践活动。大力宣传学习以郭明义为代表的新时期道德模范和先进人物的典型事迹,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和时代精神,进一步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质,激励全区党员干部群众为加快铁东发展建功立业。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培育具有高尚情操、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一代新人。按照《全国文明城市测评体系》A类标准强化城区各项设施的建设和改造,通过争创文明单位、文明社区、文明家庭、文明个人等活动,培育良好的社会风气,全面提高全区居民的文明素质和城区的文明程度,全力争创全国文明城区。

    3、加强公共安全体系建设,营造和谐社会环境

    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方针,完善安全生产监管体系。加强对高危行业、建筑施工、特种设备及公共聚集场所安全隐患的专项整治,建立重大危险源监控体系。建立统一指挥、职责明确、结构完整、装备齐全、功能全面、反应灵敏、运转协调的安全生产应急救援体系,争创国家级安全社区2个,国际级安全社区1个,为地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提供安全保证。加强防灾应急教育,宣传急救知识,培训自救互救技能,提高公众在突发紧急情况下自我保护和自救互救能力,“十二五”期间,所有社区均建立减灾救灾志愿者队伍,创建10个综合减灾示范社区。加强应急预案体系建设,强化预防预警机制,开展安全隐患排查,完善各项基础设施,提高灾害预警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各种破坏。强化救援专业队伍和志愿者队伍建设,提高专业技能和综合应急救援能力,有效应对各类突发事件。不断提高矛盾纠纷调解率和调解成功率,“十二五”期间,矛盾纠纷调处率达到100%,调成率达98%以上。加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依法严厉各种犯罪活动,维护良好社会秩序,保持全国平安区成果。畅通信访渠道,规范信访秩序,强化信访工作责任制,维护群众合法权益,“十二五”期间,全区“三无”(无集体访、无过激访、无重复访)社区达90%以上。

     

    第五章  规划实施

     

    《鞍山市铁东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草案)[以下简称《纲要》]是履行宏观调控、经济调节和公共服务职责的重要依据,是规划期限内本级政府的行动纲领。保证“十二五”规划纲要得到有效实施,关键在于建立保障机制。

    一是增强《纲要》的整体协同性。明确《纲要》在各类规划中的主导地位,加强衔接,做细做实专项规划,确保在总体要求上指向一致,明确专项领域的发展方向、发展目标和工作重点。

    二是建立健全实施责任体系。要加强《纲要》与年度计划目标考核体系的紧密衔接,根据《纲要》逐年分解主要目标和重点建设任务,形成逐年落实、动态实施、分工明确、责任到位的长效机制。

    三是加强《纲要》监督考核。面向全社会,积极地组织好《纲要》宣传,及时披露相关政策和信息,形成全社会关心《纲要》、参与实施和共同监督的良好氛围。发挥媒体的桥梁作用,健全政府与企业、与市民的信息沟通与反馈机制,促进《纲要》实施。科学建立《纲要》实施的评估机制,健全《纲要》中期评估制度,全面评估《纲要》编制质量和实施效果,提出评估报告,需要修订《纲要》内容的,报区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