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东区2005年政府工作报告
    时间:2006-01-06来源:铁东区人民政府办公室 点击:

    ——区长王洪生在鞍山市铁东区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2006年1月5日


    我代表铁东区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各位政协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和建议。

    “十五”期间政府工作回顾及2005年工作完成情况

    十五期间,是新世纪的头五年,是铁东发展史中不平凡的五年。五年来,在市委、市政府和区委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发展这个第一要务,区域经济保持了强势增长,社会事业全面协调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得到较大改善,全面实现了“十五”计划所确定的各项目标。特别是刚刚过去的一年,我们坚持以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为动力,创新发展思路,破解发展难题,大力推进现代商贸服务区建设,积极构建和谐铁东,完成了十五届人大三次会议确定的各项任务,为“十一五”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济持续快速发展,综合实力不断增强。预计2005年全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8.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2%,比上年增长29%,比“九五”末期增长158.7%,年均递增20.9%,在“九五”末期的基础上翻了一番多。财政收入稳步增长,预计2005年全区实现地方财政收入3.0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0%,比上年增长32.4%, 为“九五”末期的2.5倍,年均递增20.7%,位居全省城区的第九位。项目牵动成效突出,建成了一批对区域经济发展具有影响的大项目,可持续发展能力得到增强。2005年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32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9项。“十五”期间,累计实施千万元以上项目132项,其中亿元以上重点项目14项。固定资产投资高速增长,预计2005年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0%,比上年增长10.6%。“十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2.5亿元,年均递增25.5%。市场消费活跃,预计200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实现19.3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45.1%,比上年增长74.3%,为“九五”末期的34倍,年均递增102.4%。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对外贸易持续增长,预计2005年实际直接利用外资2551万美元,出口创汇1300万美元,分别完成年计划的127.6%和144.4%。“十五”期间,累计直接利用外资6713.8万美元,实现出口创汇2961.8万美元。

    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区域经济布局日趋合理。第二、三产业比例由2000年的23:77调整到2005年的13:87,第三产业比重上升10个百分点,占地区生产总值的87%,主体产业更加突出。新兴第三产业发展迅速,连锁经营、物流配送、中高级批发市场、中介服务、电子商务等现代流通业发展势头良好。新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2.7%提高到2005年的12.6%,提高近10个百分点。方圆12平方公里的中央商务区建设开始启动。全区家私建材销售基地和商品配送物流基地规模进一步壮大,到2005年营业面积已分别达到15万和5万平方米。大商场、大超市、大市场取得长足发展,2005年大型商场、超市、市场增加到24家,名品名店发展到500多家,预计营业额可实现20亿元,为“九五”末期的5倍。区域经济布局更加合理,现代商贸服务区的地位日渐增强。创新发展理念,楼宇经济成果开始显现,预计2005年全区创业中心入驻企业816户,完成技工贸总收入11.75亿元,实现税收6638万元,成为我区经济发展的新亮点。

    各项改革推进有力,体制机制创新步伐加快。积极实施政府机构改革,区政府部门由18个精简到16个,人员精简24%。通过三轮审批制度改革,压缩行政审批事项61.8%,建立区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和街道办事大厅,行政审批时限平均缩短了四成多。推进财政预算体制和管理体制改革,强化财政资金使用的绩效审计和预算监督,规范非税收入管理,率先在全省(县)区中实行部门预算,公共财政体制框架初步建立。启动事业单位人事管理体制改革,实行人员聘用制,撤并22家事业单位,35家经营服务类事业单位转为企业。区属和市转属企业所有制结构调整取得重大突破,2005年末,区属及市转属企业已改制55户,改制面为75.3%。“十五”期间,一批劣势企业依法有序退出市场,核销债务近7.3亿元,偿还职工内欠1.8亿元,职工领取失业金、补偿金4206.8万元,一些历史遗留问题得到有效化解。积极扶持民营经济发展,经营活力和竞争力大大增强。2005年全区纳税1000万元以上的民营企业达到6户,纳税100万元以上的企业达到20户。“十五”期间,全区个体工商户由1.6万户发展到2.4万户,民营企业由1460户发展到1700户,民营经济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2000年的60.3%提高到2005年的85.6%。现代市场体系建设逐步完善,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开始起步,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效果良好,市场主体和市场行为日益规范。

    城市建设和管理力度加大,城市功能和整体形象明显提升。居住环境持续改善,新建住宅小区41个,其中创建全国示范住宅小区1个,省级优秀住宅小区13个。改造85个旧小区、面积379.2万平方米,改造221个自行车存车场,拆扒临时违章建筑18760处,实现6处马路市场退路进厅,城市管理进一步规范。“十五”期间,新增公共绿地面积50万平方米,全区绿化覆盖率提升到46.9%,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17.4.平方米,创建国家级绿色学校1所、国家级绿色社区1个,连续5年获得省“绿叶杯”竞赛先进区。建立区、街、社区三级环境卫生管理体制,社会化清扫保洁长效管理机制进一步完善,环境卫生达到省一流标准。取缔4吨以下燃煤锅炉152台,城区全年空气质量达标天数285天,环保综合整治取得初步成效。

    社区工作进一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实现较大突破。“一个中心、四大公司”社区服务体系得到国家民政部充分肯定,被誉为“铁东模式”,并在全国推广。2002年首批进入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行列。2005年新建、扩建社区“一站四室”37处,总面积达到34695平方米,平均面积由2000年的70平方米增加到462.6平方米,全区75个社区有71个达到省、市规定的标准,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全区智能化小区达到40%,已有80%的社区实现开放式物业管理。2005年全区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站)46个,社区卫生服务基本实现全覆盖。

    社会保障体系日臻完善,保障能力明显增强。实施就业优先战略,五年累计开发就业岗位11.6万个,提供就业援助2500人,培训各类失业人员1.6万人次,“零就业家庭”基本消除,全区城区登记失业率始终控制在5%以内。加强街道、社区劳动保障平台和信息网络建设,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范围,社会保障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2005年全区参加企业养老和失业保险的人数分别达2.5万人和1.03万人,分别比2000年增长79.9%、17.4%;完成社保基金征收6200万元,为年计划的138%,同比增长35.5%,是2000年的2.6倍。低保管理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低保标准由2000年的80元提高到205元。2005年,又对鞍钢附企21248名下岗职工实施定期定额救助,全年共发放低保金2626.68 万元。建立“扶贫、温暖、寒窗”三项基金制度,困难群众大病救治、子女就学等基本生活问题得到有效解决。我区被省政府表彰为低保规范管理先进集体。

    民主法治进程加快,社会保持安定。坚持重大事项及时向区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和与区政协进行民主协商制度,重大决策的论证实施,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政府决策更加民主、科学、规范。推行依法行政责任制,严肃查处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行政执法水平不断提高。加强腐败源头防范和治理,纠正行业不正之风,实行了政务公开和村务公开,加强了审计监督,支持媒体舆论监督,政府工作透明度和市民对社会公共事务参与度不断提高。认真办理人民群众来信来访,预防和化解了一些社会矛盾。落实安全生产和消防安全责任制,重、特大责任事故为零。深入开展“四五”普法宣传教育,依法治区进一步推进,站前街道、和平街道司法所分别荣获全国“人民调解”工作模范司法所和“人民满意”司法所称号。进一步完善“打防管控”一体化建设,积极推行警务进社区,惩治“法轮功”等邪教组织,“平安铁东”建设和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全面加强,社会保持稳定。

    社会各项事业整体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得到进一步落实。广泛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社会诚信体系建设、学习型城区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进一步加强。连续保持辽宁省精神文明建设标兵城区荣誉。坚持办人民满意教育,推进教育布局调整,加大教育基础设施建设,校际间差距进一步缩小,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十五”期间,共投入资金1.48亿元,新建、翻建、扩建中小学校舍12所,总面积达到6.23万平方米,改造操场12万平方米。建成铁东教育信息中心和“校校通”城域网,教育现代化水平得到提高。加强素质教育,课程改革全面启动。积极探索多元化办学模式,民办教育有了长足发展,华育学校办学条件达到全国一流标准,全区教育迈上了新台阶。注重各类人才培养,特别是实用型和复合型急需人才的培养,全区发展注入和储备了一定的智力资源。实施“社区人才”工程,有近400名大学毕业生走上社区工作岗位,优化了社区干部队伍。文化事业健康发展,群众业余文化阵地不断巩固扩大,节庆文化、广场文化、楼道文化活动丰富多彩。区文化馆被国家文化部命名为国家一级馆,图书馆晋升为国家一级馆。全民健身运动蓬勃开展,竞技体育取得显著成绩。“十五”期间,新建健身场所85处,增加健身器材817件,为“九五”末期全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5倍。公共卫生体系建设不断加强,区属特色专科医院的建设效果明显,医疗服务水平有新提高。有效防控“非典”“高致病性禽流感”等突发事件,疾病防控能力有明显提高。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管理,全区计划生育率达99%,人口自然增长率连续七年保持负增长。老龄和妇女儿童工作得到加强,合法权益得到保障。五年来,我区荣获了全国科技工作先进区、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区、全国文化工作先进区、全国群众体育工作先进区、全国科学教育实验区、全国老龄工作先进区、全国刑释解教安置帮教先进、全国社区残疾人工作示范区等光荣称号。此外,交通、档案、物价、人防、兵役、双拥、宗教等各项工作也都取得了新成绩。

    回顾过去五年的工作,我们深切体会到:只有始终坚持发展第一要务,紧紧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一心一意谋发展,聚精会神搞建设,才能推进区域经济不断上台阶,实现经济跨越式发展;只有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努力向社会提供更多更优的公共服务,让改革发展的成果惠及人民群众,才能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只有始终坚持把构建和谐铁东作为一项长期战略任务来抓,妥善处理好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的关系,才能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促和谐;只有始终坚持科学发展观,并不断建立健全符合其要求的制度保障体系,才能使社会各项事业整体推进、协调发展;只有始终坚持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不断创新思维,认真履行政府职能,推进依法行政,尊重客观规律,才能提高施政水平。

    新世纪初的五年,是全区人民与时俱进、传承创新、苦干实干的五年,是铁东区历史上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这些成绩的取得来之不易,是市委、市政府和区委正确领导的结果,凝聚着全区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心血和汗水。在此,我谨代表区政府,向奋斗在各条战线上的全区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离退休老干部、市直各部门,以及所有关心支持铁东振兴发展的同志们、朋友们,致以崇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

    在看到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认识到,我区在前进和发展中目前仍然存在不少矛盾和问题。集中表现在:一是区域土地资源匮乏,发展空间狭小所形成的经济发展后劲不足问题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效破解。二是产业结构调整还不到位,特别是第三产业内部结构还不尽合理,新兴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不快,第三产业内部结构明显的增长优势尚未形成。三是社会保障体系还不够完善,覆盖面还不宽,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还很大,一部分低收入居民的生活仍然还很困难。四是政府机关作风建设还存在一些薄弱环节,行政管理和公共服务水平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以上问题需要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以更科学的方法、更务实的作风和更有效的措施加以解决。

    “十一五”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目标

    “十一五”时期是铁东发展充满机遇又面临严峻挑战的五年,是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和空间并实实在在取得成效的关键五年。

    刚刚闭会的区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确定的今后五年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突出加快发展、建设和谐铁东这个主题,以第三产业为主业,民营经济为主力,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改革开放和科技进步为动力,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优化升级,切实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进体制机制创新,提升城区综合竞争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促进全区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为提前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奠定坚实基础。

    按照这一要求,到2010年我区经济社会发展将以社会文明进步和人民生活富裕为标志,基本建成“繁荣的现代商贸服务区、一流的文教优势区、舒适的居民住宅区、展示钢都文明的形象区。”具体目标是:

    ——经济发展目标:预期四项主要经济指标均比2005年翻一番。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16.4%,2010年达到40亿元;地方财政收入年均增长15%,2010年达到6.125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年均增长25.9%,2010年达到60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年均增长18.5%,2010年达到37亿元;2010年新兴第三产业增加值占第三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25%;固定资产投资五年累计完成7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和出口创汇五年累计各完成1亿美元。经济增长速度和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建成辽南中部商贸中心区。

    ——社会发展目标: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更加科学规范,城市基础设施显著改善,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基本建立,城区绿化覆盖率47.5%,软硬覆盖率达到100%,人均占有公共绿地18平方米,城区空气质量达标天数80%以上。巩固“双高普九”义务教育,全面实现教育现代化。就业总量持续扩大,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城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公共卫生和公共安全体系进一步完善,民主法治和精神文明建设不断加强。

    ——人民生活目标:城区居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继续提高,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11%,到2010年达到16000元,并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居民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5平方米以上;全区户籍居民初级卫生保健率达100%,每1.5万——2.5万居民拥有1个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人均期望寿命达到76岁,人民安居乐业,社会更加安定和谐。

    ——政府建设目标:认真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创新政府行政理念,围绕“发展、和谐、为民、创新”的要求,采取科学办法,完善服务举措,推行政务公开,坚持依法行政、科学行政、民主行政,提高政府效能,着力建设法治政府、服务政府、责任政府,努力推动政府工作再上新台阶。

    2006年主要任务和工作重点

    2006年是实施“十一五”规划的第一年。做好今年的工作,做到高起点开局、快起步发展,对于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根据区委十一届六次全会精神,今年政府工作的总体要求是: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经济工作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发展为第一要务,紧紧抓住东北振兴和环渤海开放双重机遇,加大项目开发力度,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调整,加速推进现代商贸服务区建设;坚持以构建和谐铁东为目标,强化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促进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努力构建良性互动的和谐铁东;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着力在改善和提高群众生活水平上下功夫,为打造“实力铁东、活力铁东、魅力铁东”而奋斗。

    全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21.8亿元,增长16.6%;销售总收入56亿元,增长16.7%;社会消费品零售额24.3亿元,增长25.9%;地方财政收入3.5亿元,增长15%。为实现上述目标,今年将重点做好以下五项工作:

    一、以大项目开发、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所有制结构调整为重点,继续强力推进现代商贸服务区建设

    围绕现代商贸服务区的发展定位,结合我区经济发展实际,在“十五”工作基础上,坚持在发展中推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努力壮大第三产业,增强其对经济增长的支撑作用,加速现代商贸服务区建设。

    坚持项目牵动,加大项目开发力度。坚持以项目为核心,继续发挥项目对产业结构调整的牵动作用和现代商贸服务区建设的拉动作用。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投资,把“一区、两地、三场”建设落实到每一个具体项目上,提高能够促进现代商贸服务区发展壮大的重点项目比重,着力增强项目对现代服务业的带动效应。全年力争实施1000万元以上项目30项,其中亿元以上项目10项,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亿元,实际利用外资争取达到450万美元,出口创汇900万美元。抓好景子街商城年中开业和二十一世纪时代广场项目的一期工程,实现中央商务区建设新突破。加速推进鞍山精品陶瓷城和中海物流等项目建设,促进家私建材基地和物流基地快速发展。抓好天津家世界、沃尔玛、新世纪、家乐福等品牌超市项目的洽谈、签约和引进工作,推进大商场、大超市、大市场建设。继续跟进台湾中小企业园等项目,切实使大项目建设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果。

    着力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产业优化升级。调整第三产业发展布局,继续实施“退二进三”战略,强化第三产业主体作用,提高服务业在全区经济中的比重,提高服务业从业人员在全社会从业人员中的比重。整合区域资源,兴建大型商业企业和商业配套设施,实现资源合理配置,促进产业结构优化。推进商业特色街区、大型综合购物中心、核心商圈、中央商务区建设,完善金融服务、商贸流通、市场营销、现代物流、行业协会等平台建设,提高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开发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中介组织,重点完善配套服务功能,实现服务业和旅游业有效对接。发展知识密集型信息咨询服务业,扶持律师、会计师、审计师事务所等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中介机构,引导一般性中介机构向“专、精、特、新”方向发展,培育新兴第三产业。扩大开放,引进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改造提升传统服务业,完善发展休闲娱乐业。重点做好品牌酒店引进等相关工作,鼓励餐饮名店发展连锁经营,发展风味各异,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地区、不同国度的餐饮业,提升产业档次和水平。

    继续深化企业改革,调整所有制结构。采取“分类指导、一企一策”的办法,在确保职工得到妥善安置和国有资产不流失的前提下,加快推进企业产权制度改革,今年基本完成区属和市转属企业改制工作。加强对中小企业的指导和扶持,鼓励和引导中小企业创立品牌、创新技术、创新体制、规范管理。建立和完善中小企业促进中心,在人才交流、技术支持、信息咨询、市场营销、法律服务、项目融资、产权交易等方面下功夫,探索筹建中小企业贷款担保平台,着力破解中小企业发展的融资难题,努力为其发展创业提供优质服务。

    创新发展模式,拓展发展空间。抓住东北振兴和环渤海开发的双重机遇,更新发展观念,丰富发展内涵,进一步加快民营经济创新步伐,积极探索新的发展模式。进一步完善民营企业综合服务体系,及时发布产业政策、行业规划、投资信息和市场准入标准。用好用足用活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政策,引导区域内民营资本投向现代服务业,吸引外埠民营资本参与现代商贸服务区建设,发挥民营资本放大效应,做大做强民营企业。针对区域空间狭小的实际,创新思维,探索在有限地域内经济增长的有效方式和途径,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解决经济发展的瓶颈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进一步发挥区科技创业中心“龙头”作用,发展劳动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都市工业,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利用区域内现有的闲置楼宇,创建“亿元楼”和“特色楼”,实现“引大、引强、引税”的目标,促进楼守经济健康快速发展。全年,区、街两级创业中心入驻企业要达到1000户以上,实现税收7500万元。

    二、以提高公共管理和服务水平,推进社会事业协调发展为重点,努力建设和谐铁东

    加速经济发展,建设和谐铁东,是“十一五”期间我区的两大主题,实现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建设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是当前和今后的一项长期任务。

    加强城市管理和社会管理,打造和谐人居环境。提高城市管理水平。建立城市管理的长效保障机制和部门协同机制,使城市面貌得到更大的改善。继续开展创建花园式单位、花园式社区和认养绿地活动,新建绿地5万平方米,新植行道树10条,实施10处围墙透绿工程,改造旧小区15个、面积50万平方米,对改造后的旧小区全部实行绿化。创省、市优秀住宅小区各2个。加快营城子新区开发建设、棚户区以及危房改造步伐,进一步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加强清扫保洁、除雪工作,提高环境卫生的质量。加强示范路、严管路和重点部位、10处占道市场的规范化管理。加强环保治理工作,推广和利用节能降耗新设备,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区建设。提高社会管理水平。以打造和谐社区为重点,强化社区在政府指导下对社会的管理和服务作用,形成社会管理的合力。加强社区“一站四室”配套设施建设,使其真正成为社区居民学习、娱乐、健身的场所。继续抓好“一个中心、四大公司”服务体系完善工作,在创新服务机制、充实服务内容、扩大服务领域上下功夫,真正建成便民利民的公共服务平台,形成需有所应的社区服务产业。完善老年家庭结对关心和重点看护网络,加快社会化居家养老服务建设,全年实现居家养老650人。深入开展“星级社区”“和谐社区”创建活动,推动社区建设再上新台阶。

    推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创造和谐人文环境。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切实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诚信铁东建设,广泛开展群众性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培育文明市民,全面提高人民群众的道德素质和城市文明程度。实行人才柔性流动政策,健全人才市场服务体系,努力造就区域发展的各类优秀人才。稳步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健全分配激励机制。加大科技研发和成果转化力度,加强科技研发基地建设,积极促进科技进步。坚持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加大财力投入,加强以实验室为重点的教学设施建设,切实抓好学科教学与教育信息技术的整合,扎实推进教育的现代化。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基础上,注重抓好特色教育,规划职业教育。继续推进素质教育,建设青少年活动中心,努力培养学生创新和实践能力,切实提高教育质量。全面改造薄弱学校,促进教育均衡发展。发展民办教育,巩固华育学校办学成果。坚持开放办学,加快与清华附中、北大附中、人大附中等学校的联姻,全力打造名牌、品牌学校,提高办学水平,确保全面完成“双高普九”任务。建立健全公共卫生体系和卫生执法监督体系,确保群众的食品、药品和医疗安全。开展“10分钟健康服务圈”活动,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提高群众自我保健意识。积极做好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加强妇幼卫生保健,稳定低生育水平,优化人口结构。加快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建立区域文化体育资源共享机制,加大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健全社区文化体育网络。开展好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群众文化、体育活动。召开铁东区第六届运动会。同时,认真抓好双拥、交通、档案、物价、人防、兵役、宗教、残联等各项工作,促进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加强民主法治建设,营造祥和发展环境。充分发挥法治在促进和保障社会和谐方面的重要作用,大力推进依法治区工作。加强“五五”普法宣传教育,弘扬法治精神,引导市民自觉遵守社会公德、法律法规,维护社会公共秩序。充分发挥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的综合作用,及时发现和化解各种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营造有利于减少和化解人民内部矛盾的良好氛围。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的信访工作,认真实施新《信访工作条例》,建立健全社会矛盾纠纷排查调处机制,畅通社情民意诉求渠道和反映途径,积极预防和化解群体性事件。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提高居民自治能力,增强社区自治功能。加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紧紧围绕建设和谐铁东和现代商贸服务区的中心任务,创造稳定和谐的社会治安环境。全面落实“打防结合、预防为主”的方针,着力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治安问题,力争实现全区刑事发案减少,群体性事件减少,突出治安问题减少,提高社会治安管控能力,给人民群众以安全感、安居感和正义感。深入开展“平安铁东”创建活动,建立和完善现代警务运行机制,依法严厉打击各种严重暴力及黑恶势力的犯罪活动,维护经济运行安全和社会稳定。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健全安全生产监管体制,强化隐患整改,坚决防止重、特大事故的发生。

    三、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急需的利益问题为重点,努力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

    坚持执政为民,落实各项为民举措,固民生之本,解民生之难,应民生之盼,让全区人民实实在在地分享到经济发展的成果,得到更多的实惠。

    千方百计扩大就业。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强化政府保障充分就业的职责,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改善创业和就业环境,增加就业总量,提高就业质量。进一步完善和推广“1+X”就业模式,建立区职业技能培训中心,实施以提高职业技能为重点的成人继续教育和再就业培训工程。加大对鞍钢附企等下岗职工、“4050”人员和“零就业家庭”就业倾斜和就业援助。全面开展普惠制技能培训工作,全年实现城区实名制就业2万人,开发公益性岗位3000个,培训失业人员2000人,城区登记失业率控制在5%以下。

    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认真落实《鞍山市社会保险费征缴暂行办法》,加强社会保险基金征缴,以法规和行政手段促进未参保单位和企业参保,以征收带动扩面。强化税费捆绑征缴,社会保险基金征收确保完成6500万元,实现扩面增收3000万元。

    努力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完善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坚持标准前提下,对符合城市低保条件的居民全部纳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围,实现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建立贫困家庭医疗救助制度,提高重点优抚对象生活补助标准。发挥“扶贫、温暖、寒窗”三项基金作用,办好扶贫超市,落实大病救助政策,确保困难群众基本生活比上年有所改善。

    积极推进棚户区及危房改造工作。切实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2006年对后峪村13万平方米的棚户区实施拆迁改造,区域内危房改造开工率达到50%。

    四、以加强财源建设,规范税收秩序为重点,切实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

    坚持依法治税理财,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是建设和谐社会和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

    切实加强财源建设。积极培育税源,把第三产业作为财源建设重要基础,围绕“一区、两地、三场”建设,整合现有资源,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新兴第三产业比重,促进第三产业优化升级,形成一批稳定可靠、后劲充足的财源增长点;把发展民营经济作为财源建设主要渠道,扶持总量规模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民营企业,促进民营企业快速扩张,进一步提高民营经济对财政的贡献份额;把项目开发作为财源建设的关键环节,加大招商引资上项目力度,重点培植市场前景好,利税高的财源建设项目,并建立项目储备库,有重点、有计划地分期实施,保证财源建设项目如期实现利税指标。

    整顿规范税收秩序。积极开展整顿和规范税收秩序工作,进一步规范税收执法行为,完善以税源管理为重点的征管机制,查找税收征管漏洞和薄弱环节,加大税收征管力度。开展税收专项检查,加强对重点税源户和跨区房地产开发企业管理,认真查处偷逃骗税行为,严厉打击涉税违法犯罪活动,做到应收尽收,均衡足额入库。进一步做好税法宣传,不断增强全社会的税收法治观念,提高纳税人税法遵从度。

    提高公共财政保障能力。继续实施“划定范围、核定基数、定额上解、超收分成、欠收自补”的区街财政体制,完善激励型财政转移支付机制,进一步调动街道招商引资上项目的积极性,不断增强协税、护税的主动性,确保经济增长和财政增收协调发展,确保全区财政收支平衡。突出预算的严肃性和管理的规范性,从部门预算规范的制度和程序上,严格执行支出预算,重点保障工资、社保、教育等刚性支出的需要,提高政府的公共财政保障能力。加强财政资金管理,健全收支“两条线”制度,扩大政府采购的范围,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政府各部门要开源节流、厉行节约,做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模范。

    五、以提高行政执行力和依法行政能力为重点,进一步加强政府自身建设

    按照科学行政、民主行政、依法行政的要求,进一步完善公共行政服务中心建设,加强政府自身建设,提高行政执行力和依法行政能力,努力建设人民满意政府。

    严格依法行政。认真落实《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许可法》和国务院《全面推进依法行政实施纲要》,严格按照法定权限和程序行使权力,履行职责,接受监督。实行行政执法责任制,加强部门间的执法协调,克服多头执法、执法不公、执法不力的现象。认真做好行政复议,及时纠正执法偏差,树立法律权威,提高政府公信力。

    加强行政效能监督和责任追究。完善行政效能监察体系,制定可操作、可考核的效能监察办法,健全督察到位、考核到人、一抓到底的工作机制。保障工作有序性、时效性,不断提高政府工作效率和科学决策、依法行政、驾驭市场经济的能力。建立和完善行政责任追究制,对行政不作为和“乱作为”,有令不行,推诿扯皮,影响行政执行力的行为严格追究责任,努力做到人人负责、人人尽责,确保政令畅通。

    大力加强公务员队伍和政风建设。树立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加强政府班子学习型团队和政府部门学习型机关建设,进一步提高施政水平。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务员法》,加强公务员队伍的培训、教育和管理,提高公务员队伍的整体素质和履职能力。牢固树立正确的政绩观,正确行使人民赋予的权利,改进工作作风,加强调查研究,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夯实基础的事,多干长远起作用的事,以实绩赢得人民群众的信任、支持和拥护。大力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严厉查处违法违纪案件,纠正损害国家和人民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

    自觉接受监督。坚持向人大及其常委会报告工作和向人民政协通报工作情况的制度,自觉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自觉接受人民政协的民主监督,认真听取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意见,接受公众和新闻舆论监督,推行政务公开,建立新闻发言人制度,增强政府工作的透明度。

    现在我们已经站在“十一五”发展的起点上,面对新的机遇和挑战,让我们在区委的正确领导下,紧紧团结和依靠全区人民,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创新的精神和务实的作风,为建设和谐铁东,实现新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