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府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减轻学生课业压力的建议”的书面意见收悉,现将办理情况答复如下:
一、针对课业负担与心理健康问题的综合施策
针对您反映的学生课业繁重、心理辅导缺失等问题,我区各中小学校已构建全方位干预体系:
1. 强化作业总量管控与“双减”政策落地
已组织全区学校对照“双减”要求开展专项排查,严格执行各学段作业时长上限(小学1-2年级无书面作业,3-6年级日均不超过1小时,初中不超过1.5小时),通过“年级组统筹、学科组审核、学校公示”制度严控超量布置。对存在作业超时、重复训练的班级和学科进行重点督导,确保学生每日充足休息,从源头减少因学业压力引发的心理负担。
2. 完善心理健康教育保障机制
我区建立区、校、社会三级心理咨询机构,区设有专(兼)职心理教研员,全区各学校均成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小组,由校长牵头,统筹心理教师、班主任、家长代表及专家力量,构建“学校-家庭-社区”协同的心理健康教育网络。校级心理咨询室由专(兼)职教师负责常规心理咨询和对部分学生跟踪辅导工作,学生可通过心理咨询,把埋藏在心底的秘密和苦恼倾诉给教师,以获得老师的帮助,接受心理调适。如钢都分校、和平小学独设咨询室,咨询情况每学期达40余次,胜利小学的沙盘游戏等特色辅导深受学生、家长一致认可。
二、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与干预体系的深化实施
1. 常态化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课程表,使用《人与自我》地方教材,每周一课时,开展专题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内容聚焦情绪管理、人际交往等学生急需的主题。通过教研员定期调研、优质课评比、说课评课大赛等提升教学质量,我区和平小学《好好说话》、东长甸小学《情绪的彩虹》等课例在辽宁省心理健康教育现场会上展示并获专家好评,切实帮助学生掌握心理调适技能。
2. 多层次开展心理辅导与危机干预
建立区、校、社会三级心理咨询体系,通过“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校园心理剧”(如西长甸小学特色项目)、手抄报等活动普及心理知识;每学期开展全员心理监测,建立重点学生动态档案,通过班主任日常观察、心理委员反馈、量表测评等多渠道识别危机信号,再经学校研判会、家校协作、医教融合等机制精准干预,尤其关注学业压力引发的厌学、情绪异常等情况,确保及时介入。
三、针对问题成因的系统性破解措施
1. 优化教育评价导向
已调整学校和教师考核体系,弱化考试成绩与学校排名、教师绩效的直接挂钩,将学生综合素质发展、课业负担控制成效、心理健康教育质量等纳入核心指标,引导教师从“重分数”转向“重成长”,减少通过大量作业、频繁考试提高成绩的倾向。
2. 深化家校社协同育人
依托铁东区家校社共育项目,通过家长学校、“空中家长课堂”(已录制71节,单期播放超12万人次)、社区公益课(129节)等载体,普及科学育儿知识,引导家长理性看待成绩,避免过高期望传导压力。每年开展“家庭教育活动月”,通过体验式工作坊、亲子沙龙等108场公益活动,帮助家长与孩子共同制定课余计划,减少家庭层面的过度学业要求。
3. 拓宽社会认知与成长路径
通过“铁东区家校社共育公益行”“社区公益课”等平台,宣传多元成才理念,展示职业教育成果与素质教育案例,弱化“唯学历”认知。同时丰富学生课余生活,全区中小学课后服务开设非遗传承、编程等15类以上课程,参与率超95%,通过多样化活动缓解学习焦虑。
四、关于建议的具体落实方案
1. 课程与作业优化
在开齐开足艺术、体育、科技课程基础上,确保每天1小时体育锻炼、每周不少于3课时艺术科技活动,结合校本课程(如陶艺、机器人)丰富学生体验;当前作业设计已推行分层化、个性化,为学有余力的学生布置拓展探究任务,为困难学生安排基础巩固内容,减少机械重复训练。
2. 校外培训监管强化
铁东区成立由教育局牵头,市场监管、公安、文旅、科技等部门参与的“校外培训治理领导小组”,持续开展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出台配套政策文件,明确学科类与非学科类培训机构界定标准、转型路径、资金监管要求等,为治理工作提供制度支撑。同时,公布市、区两级校外培训违法违规行为举报电话、邮箱及线上平台,实行“接诉即办”,聚焦根除校外培训领域“顽疾”。
3. 心理健康支持升级
依托“教师心理成长小组”“心理骨干教师工作室”,通过专题培训、案例研讨提升教师心理辅导能力;利用网络资源开展线上讲座与咨询,目前已定期遴选优秀讲师、家长代表参加和的宣讲工作,录制“空中家长课堂”71节,“社区公益课”129节,择优在鞍山市教育局“鞍山教育”微信公众号开设的专栏刊播共计56节,为学生、家长提供便捷的心理支持渠道。
下一步,我们将持续完善课业负担监测与心理健康干预机制,推动“双减”政策与心理健康教育深度融合,切实让学生“减得开心”、家长“减得放心”。再次感谢您的建议!再次感谢您对教育工作的建言献策!
鞍山市铁东区教育局
2025年7月31日